从食品安全的“现代性”看政府监管
杨于泽
近日,央视年上海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里边掺进防腐剂、甜蜜素等多种食品添加剂,生产日期随便改。人们对馒头生产商和超市进行了“道德拷问”,也要求对政府监管部门追责。如果我们剖析一下食品安全问题的“现代性”,我就会更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老实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问题,古代无所谓食品安全,更没有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前现代的食品,主要是家庭自给自足的,自家做的,当然放心。即使有人怕人下毒,也以私人性的方式处理了,比如让猫、狗先尝。至于食品过期的问题,人们也是靠经验应对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与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有关,并随着农药、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而变得日渐突出。农药残留在蔬菜和食品原料中,各种添加剂并非人体所需,却被添加进食品里。微量的农药,比例适中的添加剂,从人的个体经验来说,对人的健康并无损害。但科学研究表明,当这些东西在人体内长期累积,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或者微不足道的损害长期累积,就成了人体不能承受之重。
所谓的食品安全,实际上是科学给定的标准,不是个体经验能够准确把握的。它不同于个体生活经验,人的道德意识也未能能够准备划出其是非界限。在贫困年代,发霉的饼干、变质的饭菜,人们吃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对那些过期饭菜,有些家庭还是舍不得倒掉,但政府禁止过期食品销售。面粉增白剂,中国要禁了,美国还在用。瑞典国家食品局近日发布报告,指雀巢喜宝等婴儿食品含致癌重金属,但中国专家却认为这些食品是安全的。就个体经验而言,食品安不安全有点莫衷一是,这是不利于人的道德意识生存与保持的。
英国学者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指出,现代体制把每个人都纳入各种组织“大机器”中,不同的人各司其职,使手段、行为与结果分离,淡化了人的道德感。这是人类的一个“现代性”困境,在小小的馒头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这种困境:专家研制出各种食品添加剂,商店出售添加剂,人们在很多食品中使用添加剂,都是光明正大的事。现在的问题不过是,馒头不被允许添加防腐剂,过期馒头你可以自愿吃,但不能卖给别人。对于食品安全,人们是有一些常识的,但添加剂有数千种之多,食品安全标准如此“个性化”,人们难免产生“不确定”感,道德意识也随之模糊起来。
也就是说,食品安全是由科学定义的,政府再采纳为一种强制标准。要实现这种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就必须由政府来推广其强制标准,对生产与流通环节实施强有力监管。骂蒸馒头的人缺德,会对他们形成道德压力,但人们有关食品安全的道德意识本来就相对其他领域为模糊。唯政府监管部门足够理性,它定义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滥用,对它的不良后果有着清醒认识,它有责任对食品生产商与流通商实施强有力外部约束。
伦理学认为,现代伦理是一种“规范伦理”,而不再是传统的“美德伦理”,伦理就得诉诸外部规范。既然是政府不让馒头用防腐剂,当然需要政府来“普及科学”,推行自己的强制标准。食品安全端赖政府,监管是一项技术活,而且像绣花一样,只能是一针一线出细活。稍有疏忽或懈怠,必定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