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更多的理性思考和精神高地
李华新
辽宁日报出版一部主任王晓强2004年曾首次到映秀,“当时从九寨沟回来,还在映秀的邮电所寄过几张明信片。”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晓强无数次“到”过映秀:“经常想起这个地方,尤其是在照片上看到被地震摧残得遍体鳞伤的映秀,非常牵挂。”震后“映秀”曾无数次出现在他的笔下和记忆中。灾区拥有蓬勃发展的内在动能。这是来自辽宁的这位记者对于地震的思考, 在水磨古镇,王晓强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吸引了。在古镇街道上,一名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儿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神情恬静而幸福。“好美!”王晓强按下快门。“这是灾区的新生力量,是灾区未来的希望!”辽宁日报出版一部编辑周立德说,辽沈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关于四川地震灾区新生儿的稿件,当时看到这篇稿件时就觉得 “内心很温暖”,而在灾区看到这些孩子时,心里更感动了。
“在灾区,我们看到了崛起于危难的中国力量!这是了不起的中国奇迹!”王晓强激动地说,虽然此行匆匆,但他已强烈地感受到了灾区蓬勃发展的内在动能;虽然对口援建已经结束,但希望辽川情谊更加深厚!
尽管是第一次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但湖北日报出版部主任孙国平孙国平感觉并不陌生。2008年汶川地震后,孙国平的3位同事第一时间赶到映秀。当时,孙国平每天都要签发发自地震一线的稿件和图片;2009年春节前夕,这3位同事又来到映秀,孙国平记得,有一天的报纸上用了两幅照片,一张大图是新生后的映秀,一张小图是刚地震后满目疮痍的映秀。
“这里的群众脸上的表情都很安宁,这说明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孙国平说,这一路,既能在保留的遗址上让人感受地震带来的巨大重创,更能从灾区巨变中感受崛起于危难的坚强力量。
“之前曾经为这片土地担忧感伤,这次来到灾区,亲眼目睹灾区新貌,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灾区群众坚强乐观、积极奋起的精神面貌,这里已变成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从老百姓脸上看到了从容和笑容。这是四川的记者在采访大众日报编辑中心主任周京臣时的一个题目。
这些新闻人的眼光的确是和其他的受访者不一样。
灾区老百姓说的两句话让周京臣非常的感动“现在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另一句是:“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周京臣说,四川的灾后重建秉承科学重建的原则,而且,灾区结合本地优势发展旅游、商贸等服务业,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北川是山东援建的。说到参观北川,这位山东人很激动,他的激动确切地说不是他自己的,因为北川和山东的情感和深厚。山东的报纸拿出很多版面报道北川重建的情况,作为震后唯一一座异地重建的县城,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北川,一个跨越20年的新北川。”
其实四川人的感恩笔者也发表了不少自己的时评,四川人的感恩也让笔者感动。四川开展了“恩人回家乡”和“感恩之旅”,而且就在今年,在山东遭遇大旱时,四川派出打井队,携带先进的钻井设备星夜兼程抵达山东,为山东抗旱找水助一臂之力,成为驰援山东行动最早的打井队。
四川地震,山东援建;山东大旱,四川驰援。周京臣希望通过四川日报表达对四川的感谢,以及对坚强乐观的四川人民的由衷敬佩。
这是属于内心的感受,这些感受被这些新闻人捕捉到,而且这些感受的内心的表达,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而且要对其进行解读,那就是需要用建造成的一个理性的高度来进行诠释。
四川的媒体是富有成效的也是具有创意的,而作为主管新闻报道的四川有关部门的创意,把这样的一种理性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新的高地。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