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CPI通胀还有多远?


倪金节

环球时报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15日一季度经济数据揭晓,最为引人注目的是3月份CPI再度攀升至5%以上(5.4%),创本轮通胀周期的新高点。加上9.7%的经济增速和25%的投资增速,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伴随实体经济过热,而CPI维持高位的新现象。2004年前后经济过热之际,而CPI处于低位,当时学术界称之为“没有温度的高烧”。而现在,较之20062008那一波通胀周期,动辄两位数经济增长和极其凶猛的投资过热,本轮CPI高位真可谓是“没有高烧的温度”。

 

虽然实体经济上并未出现明显过热,但是在货币超发的环境之下,各种类型的新涨价因素不断涌现。近一段时间,媒体上时常充斥着产品纷纷要求提价的资讯,政府用行政手段压制住了市场失灵带来的物价上涨,一定程度缓解了CPI通胀深幅恶化的风险。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持续不断地收紧货币政策,如今的通胀形势可能就不是5.4%了,很有可能早已经跃过了上轮8.7%的通胀峰值。

 

不过,新近的通胀数据,最独特的风景线并非CPI尚且可控,也不是食品通胀的可能高位回落,而是服务价格随时会成为引爆新一轮通胀高峰的导火索。早在1月份,服务业价格指数从去年12月的2.8%急升至4.6%3月份依然维持在4.2%的高位。这是非食品类通胀升温的重大信号。笔者之所以担忧服务业价格失控,原因有二:

 

一是资产泡沫长时间高位,短期内看不到破灭的迹象。比如近期餐饮业纷纷提价,顾客明显能感觉到很多菜价都有10%以上的上升幅度。房地产是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之间最重要的传递渠道。随着房价不断上升,房租也跟着涨,那么餐饮店经营成本增加,于是菜肴价格必然上涨。这就是资产泡沫带来生活成本、商务成本上升的简单事实。未来一年的经济形势,最大的风险是资产泡沫继续膨胀。本周一,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是第一次对中国经济面临的资产泡沫风险提出了异常严厉的警告。如果不能有效“挤掉”泡沫,通胀不断和经济空洞化,就将让中国经济一直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二是工资上升大潮趋势不可逆转。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崛起,刘易斯拐点隐现,涨工资成为所有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且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居民的生活压力空前,也存在倒逼工资上涨的压力。于是,服务业价格水涨船高也就理所当然。这种“物价—工资”螺旋式上升,是中央银行领导们最头疼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中国经济短短几年间完成GDP超日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避免两极分化过于离谱,涨工资是应有之义,亦是保证内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基础。其实,工资预期现在已经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切身体会到了物价的不断上涨,提升薪资的主观意愿也就十分强烈。

 

于是,当工资上涨成为刚性,当资产泡沫已经传导至消费物价,服务业通胀随时面临着跳升的可能。较之食品价格等的上涨,可以通过限价和约谈等方式,至少能够短期压制住CPI的急速上扬,而服务业通胀,治理难度将更大。

 

如果考虑到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未来的输入性压力依然空前。虽然不少大宗商品已经接近或超过峰值,未来进一步大幅攀升压力重重,但是美联储加息遥遥无踪,国际资本整体极为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地缘政治动荡不安,商品价格可能长时间高位徘徊。如此国际环境之下,输入性因素随时可以与服务价格一道,让CPI彻底咆哮起来。


不过,对于未来的通胀形势,不必过于恐慌。虽然服务业通胀可能不断升温,但是食品价格水平已经居于高位,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不少产品供过于求,通胀基本不会出现全局性上升的可能。只要有效抑制成本性因素导致的服务业通胀,积极预防输入性通胀,两位数的CPI基本属于小概率事件。

 

(注:作者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新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