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策略


行测经典应考战术44

数字推理

1.全奇必是奇:数列给出的项如果全是奇数,答案必是奇数;全偶必是偶:数列给出的项如果全是偶数,答案必是偶数。

2.奇偶奇偶间隔走:数列给出的项如果是奇数和偶数间隔,答案必须符合此规律。

3.从怪原则:选项中有01等多数为正确选项。

4.题目中全部都是整数,选项中出现分数或小数多为正确答案;同理题干全部都是小数或分数,选项中出现整数多为正确答案。

5.看出整体有单调性,如果题目为单调递增,选项中只有一个是大于题干中最后一个数字的,那么一般是正确答案。

6.分数数列中,分母多为质数,分数多需要分子,分母拆分找规律。

7.注意质合性,数列中都是质数,就选质数,都是合数,就选合数。

8.倍数关系,如数列有某些数字的倍数关系,答案也应该是某个数字的倍数。

数学运算

9.分析选项整体性,三奇一偶选其偶,三偶一奇选其奇。

10.选项有升降,最大最小不必看,答案多为中间项;答案排序处在中间的两个中的一个往往是正确的选项。

11.选项中如果有明显的整百整千的数字,先代入验证,多为正解。

12.看到题目中存在比例关系,在选项中选择满足该比例中数字整除特性的选项为正解。

13.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答案中尾数不同,直接应用尾数法解题即可。

14.极值问题中,问最小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小的,问最大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大的(先代入验证)。

选词填空

15.注意找语境中与所填写词语相呼应的词、短语或句子。

16.重点落在语境与所选词语的逻辑关系上,而不是选项的词语上。

17.选项中近义词辨析方向是从范围角度辨析的,选择范围的。

18.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的,选项要么选最重的,要么选最轻的。

19.成语辨析题选择晦涩难懂的成语。

20.近义词辨析只想不同的那个字即可。

21.词的意思一定与构成词语的每个字都有关系,要会拆字。

片段阅读

22.选项要选积极向上的。

23.选项如违反客观常识不选。

24.选项如违反国家大政方针不选。

25.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不选文字内容层面的选项。

26.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选择激励人的选项或在精神上有触动的选项。

27.如选项中有两项升华选项,选一级升华,而不选二级升华。

28.提问方式是选标题的,要么选概括文意的,要么选引人入胜的

29.提问方式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要通读材料选择选项,不能断章取义。

逻辑推理

30.削弱或加强时,题干中有大量数字的答案也选带数字的

31.定义判断题注意提问方式是属于还是不属于。

32.定义判断若出现多定义,不提问的定义不用看。

33.结论题或推论题干中未提信息若出现一般为无关选项。

34.评价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兼顾双方。

35.排除弱化项、主观项、论题偏离项,剩下往往是答案。

36.直接批判题干中论点或论据的选项不要选

37.因果倒置不管在何时出现一定是正确选项

38.有比较两个事物的选项优先考虑

图形推理

39.先看整体再抓住方向去分析

40.图形本身变化不大考虑叠加、旋转、平移、翻转等。

41.图形本身变化较大考虑元素数量、对称等。

42.若图形复杂多变且出现怪图,重点考虑共性,如共同元素数量、位置关系等。

43.空间型图形推理注意合理利用橡皮、小刀等工具模拟题干。

44.要能想到图形自身的规律,比如自己的边数等于自己的交点数。

申论经典战术20条

1、首句领起论述

每小题答案的总论点,在第一句内表述,以首句领起之下所有的论述。

2、标题即为论点

如标题表达不清,必须有副标题

3、首段提出论点

针对题目所问的关键,答案包括文章首段就要开宗明义做出明确的回答,表明立场,提出纲领。

4、寓解决问题的思路于现状概述之中

概括材料反映问题、概括对象现状、概括材料内容、概括材料信息,应包括对策性的内容,只有蕴含解决问题思路或趋势的答案才是完整的答案,答案只有包含对策才能做到完整。

5、带着问题阅读

阅读给定资料前,先看一下试卷后部的试题,了解作答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

6、发现材料中的关键词、主题句

关键词、主题句体现要点,而主题句通常是首句,关键词往往在首句中;因此,要注意从首句发现蕴含材料主要信息、主要观点的关键词、主题句。

7、在作答中“回头看”

即边作答边阅读给定资料,根据作答的实际需要,遇有一事不明、一个问题难解、一处观点吃不准,就要返回资料核对原文,查找依据或来源。

8、从给定资料中寻找作答依据

9、由材料揭示的问题反推对策

10政府的角度作答

本质上申论试题中涉及的一切问题都要最终联系到政府工作上面,立足于从政府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

11、虚拟身份作答宜虚不宜实

不能在答题中表露自己的身份

12、把申论文章当成文章来写

13、起笔要先扬后抑再转平

14、结构要虎头豹尾熊腹

要按照虎头、豹尾、熊腹的标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把握好各个环节的写作。

15、要有吸引眼球的论据

作答者的思想和文笔可以平凡,但是观点决不可以平庸;可以没有惊人的创见与精彩的论述,但决不可没有权威的论据.

16、要有点睛之笔

吸引眼球的论据是别人的警句,文章的点睛之笔是作者自己的警句。

17、要有拔高主题的结语

要把文章或小题答案收笔在问题的圆满解决,或是直接指出问题必将得到妥善解决、现状终将改善、未来还会更好,或是在原则、方向性的对策陈述中隐寓这种趋势。

18、作答完毕“回头看”

作答中“回头看”看的是给定资料,作答完成看的则是卷面。

19、修改要慎重

确定要修改的才修改,否则卷面乱,要影响分数.

20、把握510%的字数浮动空间

 

 

公务员行测考试应对技巧

 一、整体把握

拿到试卷不要盲目,先写姓名,考号,然后一定要整体浏览一遍,有一个整体把握。了解总题量和基本难度,确定答题顺序,时间分配等等,做到心中有数,确保不会答题中慌乱。

二、答题顺序

    答题顺序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答题顺序可以提高3-5分,根据多年参与答题经验,建议以下几点:

1、强烈建议按照试卷的自有顺序,因为打乱顺序要不断翻试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切记要把资料分析提前,而且遇到不会的一定要放弃。如果你已模拟多次,有了自己喜好的答题顺序除外。

2、根据自己的情况,先做会做的题。千万不要在难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先保证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否则得不偿失。遇到难题时,在上面划一个记号,而后跳过它们,若答完所有题时尚有时间可以再思考这些题目。

3、资料分析坚决不能放在最后,建议常识放在最后答。因为资料分析耗时相对较多,放到最后,时间很紧,可能连地方都找不到。

4、题目当中包含的文字,有多有少,当时间来不及时,建议先做字数少的题目,因为阅读是我们最难突破的难点。

三、学会放弃

所有题目,扫描两遍,毫无思路,必须放掉,因为每道题目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分钟,去掉涂卡时间只有50秒。但是同一种题型不能全部放弃,尤其数学。因为再难的题目里面也有些题可以一眼看出结果。包括言语,也可以放掉,有的同学觉得言语一定能做出来,所以使劲在那里想,其实得不偿失。

四、各种题型应对技巧

1、言语不能多看,最多两遍,马上作答。因为多看后,根据心情,要么觉得都对,要么觉得都不对。

2、数学运算一定先看,再想,最后再动笔。可以观察出几个,再动笔做几个,最后蒙几个。

3、数字、图形推理要几道题一起看,因为一起看后,哪种题型的特点就比较明显了。不能指望全部作对,遇到不会的可以放放,一会再回头看,可能一眼就看出来了。

4、资料分析速度尤为重要,遇到四个选项说的不是同一个事情,甚至不在同一个段落,强烈建议大家放弃,最多就4个。

5、逻辑部分答题时一定要客观,抛开一切杂念,只能利用题目里面的条件,不能多想。多想矛盾和逆否命题,把它作为基本工具,每道题都可以用。

6、常识是白给的,随便给点时间答答就行了,拉不开分数。大家水平差不多,会的不多

五、注意细节

1、看清楚问法,很多题目问的都不是人话。有些是选择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正确的,除了,还有不是正确的,除了等等

2、注意资料分析中的年份,月份,到底问的是什么,差一个字意思全都变了。

3、审清题意,切忌盲目答题一定先弄清题目的要求,没有时间重做。

六、涂卡,

建议一个半小时左右停笔开始涂卡,然后再做,切忌不可做一道涂一道,浪费时间,没有效率。涂卡不是绣花,越快越好,把铅笔削成方格宽度的2/3,直接涂过去就可以了。

七、调整心理

1、重视直觉思维

考试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这种情况:针对一问题,想到了好几种可能情况,或者觉得几种答案都对又只能选一种时,应试者往往会陷入沉思,犹豫不决,最后瞎猜一个答案。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准确率。在这种情形下,建议采用“最先想到”的方案,也就是说,要重视直觉思维的结果。直觉思维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产生的,因此有一定的正确性,它比随意瞎猜要更有效一些。

2、克服考试中的"舌尖效应"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为"舌尖效应"。"舌尖效应"在情绪紧张时尤为明显。在考试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紧张,可以暂时把空上题目放在一边,先做其他的题,过一会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会想出答案。

3、保持最佳状态,不要紧张,必要时可以喝红牛,或者打葡萄糖,不要怕,公务员考试没有药检。

 

                                                         李国斌

                                                         11.4.16

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