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持续加息势不可挡


倪金节

京华时报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加息预期增强,成为昨天股市助跌的原因之一。自去年112日,至上周日傍晚,央行已经连续9次提升准备金率,最高触及了20.5%的“天花板”水平。虽然中国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对于遏制通胀功不可没,但是新近的官方CPI数据再上5%的事实说明,眼下中国的通胀形势不是即将见顶,而是随时可能滑向恶心通胀的边缘。经过持续两年的天量信贷和房价跳升,民众的通胀焦虑情绪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真实通胀水平亦十分严峻。央行敢于将存款准备金率升至历史最高位,足以说明政府战通胀的信心之坚定。

 

不过,与现实中滚滚的货币流动性而言,央行的收紧速度和力度依然明显不足。虽然平均下来,央行差不多40天提升了一次准备金率,冻结了3000多亿的可贷资金,但是信贷却依然维持着5000亿以上的月度新增额度。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新增贷款总量为2.24万亿,远超市场预期,占据了4.19万亿全社会融资总额的一半。

 

按照2009年和2010年的经验,如果接下来银行系统依然未能守住信贷“纪律”,那么全年8万亿信贷增量未必能打的住。这就意味着三年中国就放出来了25万亿左右的信贷增量。新增贷款是基础货币M2的重要来源,那么年底的M2也就将膨胀到85万亿以上,信贷GDP之比和M2/GDP比亦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失衡。

 

严格的说,过去几轮紧缩周期,虽然央行的货币政策看起来在从紧,但是实际上却是极度宽松。这也是过去十多年,中国货币规模翻了两番多的主要原因。官方文件一直使用“宽松”或“适度宽松”等字眼描绘货币环境,其实真正的情况则是“事实上的极度宽松”。比如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年度新增贷款目标一般为2万亿到3万亿,而2008年之后,动辄8万亿到10万亿的信贷增量,20%2010年)乃至30%2009年)的基础货币增速,难道还能称之为“适度宽松”?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从2009年下半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和通胀形势就开始松动,尤其到了去年底,涨价成为几乎所有行业的一致行动。近三年的货币天量发行是最直接原因。固然央行的长时间提升准备金率,冻结住了一定规模的流动性,不过我们要知道目前的银行存贷比依然不高,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的存贷比(贷款总额占存款总额比)只有64.5%,远低于75%的监管红线,银行缺的是自有资本,但并不缺流动性,他们放贷的冲动依然强烈。

 

而之所以房价飙涨势头不减、CPI通胀不断攀升、信贷增长高位不断,笔者认为根源不在于银行系统,不在热钱或者炒家,而是在于货币环境未能真正回到紧缩的周期。当前,中国游资极度泛滥,每年10%左右的GDP增长导致货币严重超发,经济体系中资金严重过剩,而且资金成本偏低。

 

虽然本轮紧缩周期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加息四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较之前都上升了1%,但是这样的利率水平,基本上维持着几年前抗通胀的水平,但是与几年前相比,当下的货币规模、资产泡沫、真实通胀水平、投机氛围和实业环境都有了天壤之别。这一切的根源依然在于资金成本的过于低廉。现在的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3.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3%,名义利率低于过去三十年平均水平。而与5.4%CPI一减,真实利率水平更是低的离谱。

 

这些年的宏观调控,我们更喜欢利用行政手段干预贷款流出银行,设置信贷额度和窗口指导等方式达成政策目标。如此方式,对于极度依赖银行的企业或许有效,但是对于财大气粗的央企国企、部分房地产炒家,以及有地方政府信誉担保的企业来说,并不构成实质性打击,更无法解决银行自身流动性泛滥的问题。

 

实际上,无论炒家,普通民众,乃至央企国企,都是经济理性人,都会计算成本和收益。当存贷比只有60%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无论是放在收益率2%3%的国债市场,还是存放在中央银行都是十分不划算的“生意”。当此之下,放贷于暴利的行业也就成为不二选择。而眼下利润高的行业,多数是充满投机和泡沫浓重的领域。普通民众亦是是如此,制造业十分低迷,干实业不如炒房子,3%的存款利率跑不过通胀。你说怎么办?

 

只有存款利率水平回归到能与官方CPI的水平相抵,消除负利率,为了快速平息通胀攀升势头,甚至可以拉升至正常偏上的水平,中国的流动性泛滥格局定能大幅度缓解。如果不能真正动用价格杠杆矫正货币供求关系,一贯迷信于行政干预手段,短期内压制住商品涨价,未来的通胀形势随时会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考虑到长期被压制的生产要素价格、资产泡沫传到至通胀速度加快两个因素,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再不将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了,也更没有理由继续放任基础货币攀升。而这一切,持续加息是第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

 

(注:作者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新近一本书为《好泡沫还是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