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朱本人审阅。谢绝转载)
周:朱总,很多人在关注你的近况。
朱:我离开北京来到阿里的时候,在整个传媒业算是一个大的新闻。
周:是。
朱:因为是我离开。我在传媒业还是比较资深的,告别了传统媒体的一个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彻底告别。因为那个时代后的我,没有了英雄的情怀,蝇营苟且,过日子很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周:很多人都对你给予了关注,都在想朱德付这家伙到新媒体后能玩转吗?
朱:他们都认为华丽转身,现在看起来挺靠谱。而靠不靠谱只有时间才能说清楚。
周:以我在《淘宝天下》的采访,我觉得你这个华丽转身,算是较为成功的,是非常难得的。你现在是否也存在着很大的压力,一种来自行业的期待,希望你能转型成功,希望你领导《淘宝天下》融合成功,也为后来者提供范式?
朱:现在我自身给自己一个压力,还没有到五十岁,看还有没有新的可能,就是这样。我希望有一种新的体验。压力是我个人的事情,跟其他所有都没关系,我从不在乎行业或别人怎么评价我。
周:咱们回到“淘宝天下”的正题上聊聊。按传统的观念来理解,一个新的纸质媒体,投资三年,亏三年,三千到五千万以上,算是正常现象。可是《淘宝天下》仅两年时间,据说基本平衡了?
朱:我去年3月份过来,到去年6月份我接这个摊子。这个杂志从前年9月份开始创刊,到去年6月份,亏损一千三百万,发行一万份。从去年7月改版,到去年年底,收入还是可观的,抱歉具体数据不好说。
周:发行量多少?
朱: 50万。
周:我昨天就思考这个问题,这对于传统的办纸媒体套路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
朱:对我来讲,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只能“淘宝天下”少交学费,如果你对传媒吃透了的话,你总结传媒还有哪些路可以走。因此,我回来就是说《淘宝天下》一定是基于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和新媒体新工具的内容定制。这是原则。
周:这种理念,你在《京华时报》的时候就有吗?
朱:没有。《京华时报》是一个传统媒体。当时我认为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上还有空间。特别是在北京。但现在没有了,我做《京华时报》的时候,与《新京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一起竞争,北京的传统媒体门槛太低,内容上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他们没有释放出来,而我们很快就释放出来,因此做得更好,赢得了更多的受益。传统媒体还是发行拉动广告,但现在是不可能的了,我进《淘宝天下》就一定是内容服务发行,完全反过来,将整个模式彻底颠覆,是完全反传统的形式。所以我在7月4日改版之前就锁定18万的发行量,然后我根据这个量再制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把它倒过来。从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采编是浙报集团的,属于党报管运营,后来我来了以后让员工剥离身份,愿意留在《淘宝天下》的就留,不愿留的就继续回体制内。因为如果不剥离身份什么都干不成,必须重组团队。用了半个月时间,完成改版。所以才能有“基于运营的内容定制”,而不是首先基于内容。
周:《淘宝天下》目前在国内应该还是独一无二的血统与尝试,其独特首先源于淘宝网。你目前所担纲的《淘宝天下》应该算国内传媒界一种有益的尝试,你觉得你站在中国传媒融合的最前沿了吗?
朱:那肯定是第一人。一定是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第一人。如果前面有人做过,有先例可循,有经验可参照,前车可鉴,那就容易多了。但我也喜欢这样前所未有,就是今天活得不知道明天怎么死,今天活着如果知道20年后怎么死,那今天就不用活了,活得没有意义。
周:这句话我非常的认同。
朱:那是因为你我都还是有点浪漫主义情怀的,希望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成功与否,我们只要实现我们的价值就够了。我们不能一辈子只为了吃碗饭活着,这样就没有意义了。
周:来《淘宝天下》之前,你就开始进行类似淘宝这种商务网站这种商务运营模式的研究么?
朱:来之前我一无所知。
周:听说到现在你也没上过淘宝网。这样是否会导致你决策拍板时因缺乏淘宝的网购体验而失误?
朱:我不需要去。大道理都一样。不管你对淘宝网有多了解,媒体运营的本质规律是一样的。而我的优势是我对传统媒体非常了解,中国之大,想我这样了解的不多,肯定很少。而且最大限度地了解了它的弊端和问题所在,因为我是亲历者,是推动者,是实践者,而很多人是旁观者,所以互联网这个模式别人认为很高深,说到媒介融合,其实道理都一样。
周:你认为类似于《淘宝天下》这样的媒体融合,它注定会成功吗?
朱:如果《淘宝天下》不成功,说明至少几年之内媒体的真正融合的时机还不成熟。
周:什么情况下才算时机?
朱:目前整体看新媒体没有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冲动。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看到了自己的没落,显然在努力向新媒体靠拢,但新媒体处在高速的增长期,向传统媒体靠拢的热情不高。过秦论中:“时势不同,攻守之势易也。”对党报集团来讲以前是进攻态势,现在是防守态势。这是巨大的变化。媒体融合一定是两头热才能搞,一头热是不可以的。
做先驱我们觉得自豪,做先烈我们也觉得很自豪。成亦可喜,败亦无忧。天下事大事是天命,小事是人为,尽人事而知天命。有时候不成功是时机不成熟也不一定就是错,可能是早了或者是晚了,三五年之后也许就是对的。在恰当是时机做恰当的事,是一定会成功的。
周:那你怎么看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攻守之势?
朱:传统媒体没落的发展规律是不可逆转的,绝对不可逆转的,早一天晚一天的问题。但新媒体还在高歌猛进呢,淘宝网从前年的两千亿的交易到去年的四千亿。这两个绝对是新媒体的坚持和传统媒体抵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逆向的,与衰落是绝对不对称的,而且每一天都在拉开距离,所以合作是非常痛苦的,它不是一个共同的诉求。(此段请朱总校正下)
我原来不清楚互联网,但是我现在来了阿里巴巴也有一年多了,才有这个体会,但以上发展过程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不能说传统媒体要终结了,那不是的。我国的媒体管理体制决定传统媒体永远终结不了,很多因素综合。互联网为什么进展这么快?因为一开始它是全新的事物,管理机构给了机会发展,当然一旦发展起来,管理难度也同样加大。
朱:商业的影响力是很强势的,所以我们看整个政治格局的改变,商业、经济基础的改变,看影响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个好不好?如果从党的利益来看,可能是不好的,但是从社会利益来看,就需要衡量。因为我是个党员,信仰共产主义,看这些发现跟我们的主张是违背的。整个社会商业发展的脉络和我们所信奉的主义是否有点背道而驰。
周:这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想和人性的差距。
朱:所以我们一般都很纠结,因为我们为了理想,但是活在当下。
周:通过我昨天一天在《淘宝天下》采访,我倒时认为对《淘宝天下》充满信心。既使如你所说,现在时机可能还不很成熟,那只是时间的问题,《淘宝天下》注定成为媒体融合的经典和历史留存。这是我对基本趋势的判断。再者我发现,“淘宝天下”是一个充分尊重原创生产力的公司,充分地不断创新的公司,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我想问你的是,“淘宝天下”,创新的动力是什么?究竟又会受到什么阻碍?淘代码是怎么回事?是你牵头的吗?
朱:创新的动力是找到了方向。要知道观念是很容易改的,但方向是很难找的。一定要找方向,我跟他们讲,采编按照新的创新,采编可以不叫采编,可以叫客服。
周:就是由读者向用户的观念转变。
朱:过去的采编是高高在上的,我是先知先觉的,我灌输给你新闻,提供给你观点,居高临下,过去是先有我再有你,现在是先有你再有我,现在有了你在找我,我为了你服务。这是无所谓的,我说不叫编辑记者,叫客服人员都是无所谓的,都是可以的。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把编辑部也叫客服中心。
周:由编辑理念向商业理念的转移,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未来媒体真正的方向。
朱:那他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新闻媒体。像《淘宝天下》只能说带有媒体性质,我不认为它是一种媒体。我们狭义上理解的媒体它是传播新闻事实,有观点。淘宝就不是,只能说它是一个交易平台或商业平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现在很多新生的媒体,包括《时尚》,包括《淘宝天下》,包括专业刊,包括DM,它跟我们过去的传统媒体是不同的,非要跟媒体靠上边,他也只能说是一种商业媒体。它不是精神的诉求,是价值诉求。我们做传统媒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赚钱的事情关我们什么事,我就不想这些东西。而现在我做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因此,既然是商业价值的诉求,生产力就自然激发出来了。
至于淘代码以前就有这样的提议,我来了以后把它激活的。创刊的时候就有。基于新模式新工具,在工具上一直都没有创新。传统媒体走到今天山穷水尽,就是因为没有工具。
传统媒体比如都市报的发展过程当然是跟生产力,跟思想的解放有关系,但核心还是工具的使用,市场发行、印刷工具的革命,激光照排、彩印、扩版、出版发行,其实它都是基于工具。现在工具都用完了,没有新工业,所以穷途末路。所以融合的过程是找工具的过程,《淘宝天下》也是这样,比如淘代码。但是工具成熟不成熟同样是个关键,工具如果性质上不成熟,它打通不了。
周:你现在每个东西实际上都是以消费为目标。
朱:我认为这就是商业,我要做的东西彻底跟我过去经历一点关系没有。
周:你怎么保证你原来的经历不对现在的行为产生影响?
朱:过去也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财富,我知道过去的事情,就OK了。
周:可以真正的跳出来?
朱:对,我知道此路不通。一般就怕在传统媒体一知半解,没搞明白,他以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做,又扑进去,又消耗人力物力。而对我来讲,我很清楚,不是我们实践的结果,而是我们理念的结果。不要再走老路,而是回头走新路,新路怎么走我也不知道,因为也没人知道,所以我跟谁都一样在一个起跑线上。
周:所以为什么我刚才说,淘宝天下的发展,它蕴含了一代传媒人的希望,业内很多人在关注。
。
周:我在微博上,看到你经常暴走西湖。有特别的含义吗?
朱:那是晚上散步,跟别的没有关系。家在北京,孩子不在身边,你跟谁来往都不合适。我刚到杭州,以前我是比较喜欢热闹的,很多朋友。到这里以后呢,跟年龄有关系。到这里就开始喜欢清静,人也是有一种转型。45岁之前和45岁之后差别特别大。你还没到这个年龄,可能体会不到。我们曾经觉得读书可以解决很多事情,读书读得很刻苦。但有些事情还是想不明白,因为年龄不到,到最后可能是年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到年龄,你再仔细想,永远想不明白。什么都纠结。。。
周:因为年轻,所以对一切还抱有希望。
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以前觉得是胡扯,我现在觉得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四十不惑,我也很惑,四十之后,大惑不解,非常困惑。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还是个转型,我到杭州以后,自己一个人生活,我在北京的时候一点都耐不住寂寞,每天晚上一个人静不下来,每天晚上找人喝酒、打牌,昏天黑地。到了这里开始一个人生活,适应了一个人生活,以后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本来就应该这样,跟年龄有关,总想想明白了。
周:我和你是一样的境界,我爬香山的时候,心无旁骛,就是为了出汗。
朱:为走而走,没有什么目的。
周:太爽快了,是我梦寐以求的状态。
朱:现在我们可以做到,但是有些人都做不到,尤其是如果功利心太强,总是静不下来。
周:总是想着更高的发展和平台。
朱:过去一些纠结我曾经受不了,现在就觉得无所谓。现在看来,它不至于挑战我的人生,它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我们到今天基本的生活已经可以彻底解决,我们也不是为了吃饱饭生存,而一定是为个人感觉和价值观而做。比如我现在在《淘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