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造血”功能不足,是一轮又一轮再融资的源头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如果没有自身“造血”功能而只靠融资生存,这样的企业究竟还能走多远?为什么不从内部管理和创新上多下功夫?只知道一味地上市圈钱,他们给投资者回报了什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资本市场还没从北京银行百亿元再融资的“平地一声雷”中回过神来,又撞上了招商银行的数百亿元融资计划。在完成A+H股配股一年后,招行再抛融资方案。4月15日,招行发布公告称,拟于5月3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提请股东审议及批准发行新股(包括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各种方式)以及债券的一般性授权。按现在股价估算,该项融资计划规模达到600亿元。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银监会资本监管要求提高,未来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更将进一步提高对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最低要求。而且,去年银行股再融资高达2700亿元,市场压力很大,今年银行再融资的压力相对较小,而明年随着业务扩张对资本的消耗以及监管标准提高,商业银行或将掀起新一轮的融资高潮。

  2011年伊始,上市银行再掀天量融资潮,甚至刚刚上市不久的农业银行也加入到融资的队伍,另外还有民生银、兴业银行、光大银行都宣布了再融资计划。与此同时,多家上市银行密集推出债券融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根据今年各家银行公布的方案,11家上市银行预计未来1-3年的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275亿元,其中至少有1050亿元将在香港地区发行。各大银行如此迫不及待的圈钱,不仅是受到监管的压力,更主要的还是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人们习惯把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比喻为“造血”。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曾强调,“在当前资本充足标准日渐提高的情况下,银行对于资本需求增大,但银行应采取市场筹措在内的多种手段,提高自我造血功能,着力于开拓低资本消耗业务如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的盈利空间,以加快资本积累”。仅仅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融资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商业银行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摆脱传统的增量式发展模式。

  根据统计,2010年上市公司募资达到10016.32亿元,首超亿元大关,也刷新了2007年7985.82亿元的历史纪录。超过万亿元的融资额,上市银行的“贡献”“功不可没”。去年包括工行、建行等11家上市银行的再融资超过4000亿元,光大银行、农行首发融资超过900亿元。仅仅上市银行,其首发融资与再融资就高达近5000亿元,几乎占据着去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半璧江山。

  著名财经评论员曹中铭认为,缺钱了就向市场伸手,差钱了就再融资,市场的有限资源向银行集中的结果,必然是市场资源的扭曲配置。其实,从再融资的角度,哪家上市公司不想每年都“圈钱”?问题的关键在于,“圈钱”后也要让投资者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果只顾银行的发展,而将回报投资者的问题抛到一边,这样的再融资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遗憾的是,恰恰是类似的再融资在市场中大行其道。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在一定意义上讲,思路也决定着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这些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做大”的目的。而银行业之所以还是一次次地陷入险境之中,关键就在于自身缺乏必要的“造血”功能,始终处于一种弱不禁风的状态,一有风吹草动,于是就重陷危局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崛起不能只依靠跑马圈地,冲规模增利润的经营模式。“银行从根本上改变高扩张、高消耗的经营模式,在业务结构上应该发展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较少的业务,如中间业务。经济向好后,随着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资需求有可能会有增长,中间业务将会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说了一番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中国银行业当前的再融资热潮是出于信贷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严重失衡,而不是银行资金真正意义上的短缺。国家的支持和历史形成的市场垄断并没有成就我国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一边是无节制放贷,一边是没完没了的再融资,不仅积聚了银行的风险,也不利于发挥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转型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也暴露出中国大银行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和资本内生机制缺陷。伴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的力量,更显重要,或被比喻为心脏,或被比喻为血液,无论如何,金融业的发展,足可反映经济的诸多要素。因此,中国银行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仅靠“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恢复与健全银行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