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创业一代的杰出与局限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家族企业的崛起,往往需要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努力。只有出现新兴市场机会出现时抓住机会,一代人才可能完成创业到崛起的全过程。

  比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是抓住石油产业兴起的机会发展起来的。

  盖茨则抓住了电脑产业的勃兴而创立了微软。

  但是更多的家族企业靠持续的努力才有了很大成就。这个过程从荣氏家族的百年历史中可以清楚看到。

  我国的荣氏家族以纺织和粮食加工业知名。其根源始自荣熙泰带领儿子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业(从1896年创办广生钱庄算起)。到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忽视中国市场时荣氏兄弟将家族企业产业延伸到粮食和纺织业并发扬光大,在全国民族企业中据有重要地位。家族第三代荣毅仁先生在1949年后将家族企业公私合营后没有机会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到改革开放后,荣毅仁的企业家创业能力有过极大的发挥。不过他所创的是国有企业中信集团。荣氏第四代荣智健文革后移民香港,用荣毅仁股份积累下的资金在香港和美国创业成功,并将香港的中信泰富做得有声有色,直到金融海啸中的2008年遭遇大溃败。

  香港大亨李嘉诚,其次子李泽楷,9年前收购香港电讯而更名为盈科电讯PCCW并担任主席。到2009年,其股价从最高140港币/股,掉到2009年的4港元。因经营困难李打算私有化而退市。如果成功,则公司现金还有180亿,退市回购股票成本170亿,大股东不仅不用花一个钱,还能净得10亿。结果因为不顾小股东利益而被法庭裁决不得退市。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有点才能的第二代,经营不当或心存不良而失去商业信誉的事情依然很普遍。

  因为社会经济革命的缘故,我国民间创业的努力到1949年中断,1978年以后才又准合法化。当然,以集体企业名义进行创业实验的做法,在江南是以乡镇企业的形式进行的。浙江的万向集团,就是创办人鲁冠球在其创立领办的乡镇企业基础上形成的。

  希望集团刘永好兄弟,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创的业。傻子瓜子年广久,也是那时创业。

  刘氏兄弟30年后是杰出企业家,而年广久则败落久矣。同样的起点,一度同样的名声,完全不同的结果,关键原因在人的素质和能力。

  19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这就是说,规则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步阶段,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反复导致了改革进程的进两步,退一步的情形。比如,利用区域之间商品的价格差进行长途贩运,一度被当作是犯罪的投机倒把。关于雇工多少人算个体,超过几个人算剥削,也是有严格限制的。那时的规定是7人。7人以上就是剥削,要打击。

  社会环境对于经商不利。但是市场环境对于经商却很有利,因为短缺经济。

  短缺经济在乍一开放后导致了无数的商业机会,一片貌似荒地的土地上,处处有肥沃的草可以当饲料。任何地方挖井,总有水出来。

  因此,这种状况几乎可以用东北俗话来表示“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那时,只要有商业头脑,就能抓住市场机会。但是能持续稳定经营而从意识形态的纷争中存活下来,则需要高度的人际关系技巧和对形势的把握。傻子瓜子年广久那样以不变应万变的小贩个体户行为方式,尽管有邓小平亲自批示的保护,终究被经济和市场淘汰。

  三鹿的田文华,虽然不是家族企业,但是其创业经历和最后因捣鬼而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结局,跟若干民营企业家由正或不正到邪的经历是类似的。

  能从1980年代过来稳定经营到今天的民营企业,其创业者,都是杰出的人才。而中间落马者,也未必是庸才。实在是时代的考验太严酷。不仅有商业的考验,还有政府关系的考验,有人际关系的考验,有道德的考验,有时还有政治考验。

  而在正常的法治和商业环境中,对企业家和经营者的考验,一般只有市场和商业的考验(当然也包括税务的考验)。

  现在我国的营商环境,比改革开放初期好了许多。也因此,企业家/经营者要经历的考验大大减少了。当然,市场考验的程度则大大提高了。因掌门人看走眼导致重大亏损而遭遇重创的企业,这些年来数量不少。例如长虹,例如民企飞龙,例如三株。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知名企业,现在消失的很多,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创业企业家和接班的第二代,面临的环境几乎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