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怦然心动


  欢迎阅读本书。 如能有所收获,请首先感谢本书所记录的这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顽强崛起的优秀企业家们。其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商业、对成功乃至对人生的论见,也是激励我们秉笔成书的初始动力。

  何谓中国式成功?首先,这是一个在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下的设问——

  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时代的伟力造就了中国奇迹。伴随着商业环境的变迁,一系列伟大的“中国式梦想”正日渐清晰。就商业精神层面来说,它与20世纪初期叱诧风云的“美国梦”在意境上竟是那么相似。一群没有接受过什么商业训练、更没有任何特殊背景的人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他们的成功是我们这个时代进步的佐证,他们所带动的企业家群体显然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阶层”。正如罗伯特•库恩在《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所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然开启,发生在中国的变革使那里有着商业头脑的人们开始了梦想的追逐,他们最终会获得成功……”



  然而,当我们追踪中国创业者们的发展轨迹时,却不得不承认,这三十年里对于中国所处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而言,创业者们的成功仍然堪称小概率事件——多少豪杰呼啸而起,却又随风而逝,销声匿迹?转型期的中国,既有成就商业英雄的肥沃土壤,也有毁灭志士豪杰的巨石与深壑。与伟大的“美国梦”有所不同,中国的创业者们企图通过自我奋斗从而获得成功的欲望需要在蒙昧的现实中不断调适,反复磨砺。当社会允许那些城市中的个体户、乡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弃官从商的下海者以及学成归来的游子们结成一个企业家群体,向着心中的目标冲刺时,现实却远非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且不说“政商博弈”的冲突,“新旧体制”的搏斗,即便是时刻尾随而来的 “另眼相向”和特殊的审视与警惕,就足可传导出重重压力,直至阻力,这使他们面前的道路布满荆棘。

  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环境之下,不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智慧和汗水就可以成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很多。我们注意到,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成功特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的访问证明,他们的心理极限的边际究竟在哪里,这往往就是最后的答案!

  因此,何谓中国式成功?这又是一个更加关乎中国创业者心理潜能的设问——是什么样的动机才激发了他们创业的冲动?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势能在持续支撑他们跋涉于激流险滩?马云说:“真正的企业家,既要审时度势对宏观大局洞悉把握,也需要关键时刻撸起袖子跟人家拼刺刀。”毋庸置疑,这一代企业家几乎都是“马背上的一代”,可运筹帷幄,能身先士卒,是强烈的自我意识支撑着他们强大的独立人格,他们的睿智与勇气完全满足马云所诠释的这种“企业家素质”。

  但是,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

  本书所记录的人们虽各自有着长度不同的创业历史,所面临的艰难与压力也不尽相同,但每每面临关键抉择,他们总能镇定清醒,押对筹码,涉险过关。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起到了神奇的作用?当事业面临转折,甚至命运即将倾覆,他们依然有着惊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愈能力,那么这种从容淡定、处变不惊的神经与气质又是如何修炼而来?

  斯特凡•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中慨叹:“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那些发现了自我使命的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家都是可敬的,因为在他们最需要承担责任的年代里,开始了一场企业兴国的壮举。他们的奋斗轨迹、心路历程都理应被历史记录。

  “试把过江人物数,溪翁之外更谁哉。”作为财经记者,能够记录和讲述这些人的故事,展示他们心灵中最震撼的刹那,以此来激励甚至搭救正在坎坷创业路上孤独前行的人们,显然是我们的心愿。让我们再次吟咏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不朽名言:若想征服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感谢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对本书的特殊贡献,正是他所设计的调查模型以及深入的点评,帮我们厘清了书中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成功背后的逻辑。

  感谢经济日报出版社和才华卓越的编辑徐晓倩,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方使本书顺利与大家见面。

  最后,祝贺我们《北京晨报》财经中心的全体同事,正是大家共同的坚持和努力,才使我们完成了这一共同的愿望。为此,干嘛不去喝一杯呢?

  陈曦

  草就于飞行途中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