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红线压低了农民的收入


18亿亩红线压低了农民的收入

庞  震

      搜狐首页推荐了刘衫先生《18亿亩红线与粮食安全无关》一文,读后,有所启发。其实,茅于轼老先生关于是否要守住18亿亩红线的观点,我早已耳闻,其思路也略知一二,当时的感觉,基本符合市场的逻辑。

 

      不过刘衫先生在表示认可的同时,似乎对市场还有些不够自信,在对此做了一番讨论后,留下了几个待解的疑问。刘衫认为,“其一,制度和技术往往在长期条件下影响粮食生产,而饥荒和战争等粮食冲击往往是短期因素,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既要看到长期因素,也要关注短期因素”。

    

      这个疑问,与18亿亩红线的守废没有本质关联。粮食安全确实重要,但问题是,如何保证粮食的安全供应,是通过市场来调节,还是通过守卫红线来保障。茅老的研究也证明了,由于技术发展、制度变化,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的产量仍然能够大幅提高。由此可见,耕种面积的减少,与粮食产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换言之,18亿亩的科学性值得怀疑,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为何这个数字不是17、19,而一定要是18亿亩呢?

 

      刘衫的第二疑问,“比起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更为直接。然而,由于粮价较低,而土地价格和劳动价格不断提高,农民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可能放弃种粮食,而选择去城市打工。如何通过市场制度保障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这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我相信许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一旦,土地放开,大家都去打工不种粮食了,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粮食的产量,确保粮食供应的安全呢?其实,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价格信号去优化配置资源。现在为什么粮价较低,农民不愿意留在农村种田,我觉得和土地的供应过剩有关。假设,随着技术的革新,亩产量的提高,现在只需17亿亩农田即可养活全国老百姓,倘若为了坚持红线,我们要对土地用途的自由流转实行管制,强制把过剩的1亿亩土地留下来种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粮食过剩,导致粮价下降,压低农民的收入。

 

      刘衫的第三个问题,“耕地红线对阻碍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结论或许夸大。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为增加GDP总量,通过无偿或以极低价格提供工业用地来招商引资,这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大量浪费。同时,地方政府通过“饥饿营销”来控制土地拍卖,进而抬高住宅用地价格。因此,不能简单认为耕地红线阻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刘先生的这一问其实问到了我国土地问题的核心,由于土地产权没有私有化,土地不是归国家就是归集体所用,私人(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没有决定权,在这种状况下,哪怕限定了18亿亩红线,其实也很难落到实处,因为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完全可以假借公益之名对土地强行征用,失地的农民由于不掌握土地的产权,在与政府就赔偿问题讨价还价时,难以得到平等对话的机会。

 

      另一方面,18亿亩红线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城市的规模是有限的,城市土地的供应会越来越少,因此,加剧了人们对城市用地紧张的预期。而未来房价的走势,很大程度上是受供应和需求的预期影响,倘若预期中供应一定减少,而落户城市的需求持续上升,那么房价下降势必难上加难。

 

      当然,我也很认同刘先生最后的观点,在土地供应政府垄断的条件下,光谈18亿亩土地红线的存废,不谈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和产权的改革,这样的政策建议确实有点半吊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