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中车展被重新定位


 

顾春霆回忆说,1993年,上海展览中心的场馆已经容纳不了展商的需要,大量的外国汽车厂商竞相参展,改变了以往以国内汽车厂商为主的格局,先是开辟虹桥世贸商城展馆加盟,而后场馆还不够,再租借漕溪北路光大会场作为场馆,展览面积的一再扩容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对参观者带来的不便随之产生了抱怨四起。作为亲历者,当时的上海展览中心主要是展出国内汽车厂商的展品、虹桥世贸商城主要是以外国参展商为主,而光大会场主要是零部件展商为主。由于受展出场地限制,一个车展分拆三处,实际上变成了展中展,不仅给参观者带来不便,展览的整体效果也由此被大打折扣。

在转型中车展被重新定位

撰文/颜光明

“中国早晚要成为汽车大国。”

这是1995年上海车展上笔者先后采访丰田、本田和福特三位驻中国首席代表时他们分析后得出的共同结论。而且,在谈及未来中国走势,他们都表示出非常坚定的判断。

这年年初,中国汽车行业在上海华亭宾馆举行有关“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19942月)之后第二次官方举行大型研讨会。前者是1994年底在北京国贸举行的“国际家庭轿车研讨及展览会”,是以国家机械部的名义邀请世界汽车厂商参加的盛会,后者是中国汽车行业内部举行的专业性研讨会。当时还专门传达了李岚清副总理对于发展轿车产业的有关指示。此时,汽车热已经上升为全民关注的一件大事。而来自民间有关发展家庭轿车的讨论演变为一场牵动全社会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激辩,波及到方方面面的参与。这是个由下至上的以汽车私有化名义的思想解放,即便是在今天看来,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力还依然存在。

外界注意到,反映这场热闹的社会讨论,专业人士保持很大程度的沉默。后来我问为什么?专家们说,社会上讨论的问题其实在十年前已经作过深入的研究,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况且,这又都是些老话题,没有多大新意。在他们看来,一些问题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却当作了热点,说明潜藏在人们心里对于汽车的认识,受制于下意识的束缚还处在冰冻期,需要讨论的方式来解冻,消解人们心底疑虑和顾忌。尤其是汽车私有化,成为家庭用车,调查显示,问题不在于单纯的购买力,还在于观念转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

但现实的情况时,在左的思潮下,提到发展家庭轿车还是心有余悸,这不就等于在鼓励提倡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在1994年之前,鼓励汽车消费这个词从未出现在有关政策条文里,而长期以来对于汽车的认识不是局限于生产工具就是被异化为权力和地位的固化符号。改革开放之后,又被染上了“暴发户”和“官车”等灰色标志,对于汽车腐败从未停息过对它的讨伐和惩处。

那么汽车究竟是这样的器物和商品?通过历次车展公众对汽车消费的概念越来越清晰了,最终意识到这是一种生活发式选择的共识。发展汽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改善生活,扩大活动半径,提高办事效率等。

1991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在谈到发展汽车产业时指出,“现在许多人都在说汽车是支柱产业,但汽车要成为支柱产业,只能是在汽车要进入家庭以后才有可能。汽车要进不了家庭,就变不成支柱产业。我看除了‘“三大三小’以外,要上小轿车,至少目前不能考虑。”

回到历史的现场就会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桑塔纳国产化的成功,使得上海大众的产销量供不应求,一车难求的计划分配,桑车在流通环节中被层层加码,谁看了都眼红,轿车生产不仅成了摇钱树,还为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成功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在世界汽车业中产生巨大的反响,释放出了西方汽车业开始东移寻找新的增长点的信息,这对于开始衰落的西方汽车业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机遇。对于国内一哄而上的汽车热,你争我夺的混乱现象,有人曾这样比喻,这是一群家狗和野狗在打架,无助于汽车发展的有序性。最终由国家出面拍板,确定“三大三小”发展轿车产业,不再铺新的摊子写进相关文件,但最后还是增加了“两微一特”,即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北京吉普、广州标致、天津夏利的基础上再增加了长安奥拓、贵州云雀,以及上海通用,宣告了中国轿车产业布局完成。

面对这样的布局,中国轿车产业从破冰试水到项目之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中国汽车产业战略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由生产卡车转向生产轿车)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其次是汽车产业政策的颁布,明确了要把汽车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再是,鼓励汽车消费拉动经济,促进产业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被确定。

此时车展也因外部环境和产业内部变化开始转型,以往的展览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单一的技术、信息、商务、沟通等功能上的需要,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将技术和文化及社会信息融为一炉的展览。

顾春霆回忆说,1993年,上海展览中心的场馆已经容纳不了展商的需要,大量的外国汽车厂商竞相参展,改变了以往以国内汽车厂商为主的格局,先是开辟虹桥世贸商城展馆加盟,而后场馆还不够,再租借漕溪北路光大会场作为场馆,展览面积的一再扩容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对参观者带来的不便随之产生了抱怨四起。作为亲历者,当时的上海展览中心主要是展出国内汽车厂商的展品、虹桥世贸商城主要是以外国参展商为主,而光大会场主要是零部件展商为主。由于受展出场地限制,一个车展分拆三处,实际上变成了展中展,不仅给参观者带来不便,展览的整体效果也由此被大打折扣。

这时的车展已经打破了“专业”和“成果”展览的套路,实际上演变成以车展名义包装的汽车文化的展览。外国汽车厂商不仅拿来最新的汽车款式车型和技术展示,还引进了汽车模特和现场表演的方式招徕观众,还不时派发精美的宣传品,馈赠礼物,车展的吸引力终于冲破了专业展览规定的范围,变成了饕餮大餐的视觉盛宴,一发而不可收。形成反差的是,此时的国内场馆和零部件场馆门可罗雀,开始被边缘化了。

这种冲击,车展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商业化的大潮里,打上了展览经济的标签,变成了人人争夺的香饽饽。发生在世纪之交由外商介入有关上海车展主办权之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而舆论对此关注的正是在汽车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车展经济的转型将如何应变,引发了对上海车展重新定位的思考。

好在上海国际车展览公司随着本土汽车产业的壮大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在国内外汽车厂商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以及依托上海城市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加上先进的管理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确立了专业性展览公司的地位和权威。从2003年起,上海车展正式步入了国际A级车展的行列。这一年,上海车展首次启用了刚落成不久的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被外界看作是上海新地标性的展馆,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细心的人已经注意到,主办单位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主办,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IMAG国际展览会与交易会有限公司承办,特别支持单位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为支持单位。这就是说,上海车展升格为国家级车展,与北京车展一样,跨入了国际级的大型车展之列。

(未完待续) 

                                                                                 201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