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变空调后,政府究竟该如何?
庞 震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新国八条”消化近3个月后,各地楼市开始抑制不住回暖势头,京沪杭三地尤为扎眼。
上周,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全国35个城市中,量价齐升的城市达到17个,逼近半数之多。其中21个城市成交量环比上涨,26个城市均价环比上涨。其中,杭州、北京分别以91.61%和57.52%的环比涨幅领涨十大重点城市成交;而上海更是在成交涨幅超过30%的同时;创下了周均价破3万元/平方米的历史新高。
限购令为何难脱空调的命运
房价反弹,效果不彰,到目前为止,限购令是难以摆脱空调的命运。政府对于楼市的从紧政策估计会进一步的加强。通过约束购房套数,约束信贷来抑制房价,说白了就是打压需求,当然,关于需求的认识,我也不认为投资、自住和改善之间的界限究竟有多么的清楚。
而决定购房需求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人们的综合收入水平,在中国购房,靠的不仅仅是一己之力,很多时候还会集数个家庭之合力,既包括夫妻,也可能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家庭数量的增加会放大一个家庭购房的能力;另外,人们的需求还受到未来住房供应量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土地的供应日趋减少,加剧了人们对于未来住房供应紧张的预期。而限购令的存在,在压制需求的同时,变相提高了购房门槛,增加了人们购房的成本,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成本上升,势必会造成供应的短缺,需求强烈,供应减少,房价反弹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政府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我想应该是下一步政府避免调控变空调的重点。
房价降温,政府要做什么?
房价降温,政府要做什么?貌似很好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想说清楚,却很困难。显然,现在,政府做的很多,但是,错的也不少,看看不断攀升的房价就明白,宏观调控虽已持续日久,不过,楼市降温倒还谈不上。
09年的时候,就有朋友给我QQ留言,说,南京浦口的房价一年多就翻了一番,若如此下去,等以后,大家攒够了钱,估计就得到溧水、六合买房子了。言毕,大家顿感惆怅,这是个令所有外来年轻人皆头痛的事。
可见,论及房价降温,在中国不仅是市场问题,也是涉及民生的政治问题。一边是市场,一边是政治,自然两者打架,观点恍惚,想做出精准的判断,也绝非易事。而糊涂者如政府、消费者、媒体。
高地价导致了高房价?
记得,南京本土媒体曾做过一条稿子,大意是说,南京地价很高(后又报道称南京地价居全国第三),因此水涨船高,南京楼市高企实属正常。不过,反过来,房管所的人却称,是由于房价高了,才导致地价高,按记者的话说,这似乎陷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困境。记者没学过经济自然不会明白,所谓的困境,不过是他自己无法想清楚地问题而已。按经济学的看法,价格决定成本,而非成本决定价格,换言之,高楼价决定了高地价。
要理解这个观点不难,因为开发商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试想,如果以如此高的价格买到土地,进而造出的房子都卖不出去,无利可图,那么开发商肯定不愿意支付高成本的地价,白给政府谋福利。可见,只有房地产业下游的活跃,才会带动上游土地资源价格的上升。
而目下,楼价高企的始作俑者,既非政府,也不是开发商,正是消费者自己。我们知道,价格是受供需影响的,在现有房源的供应下,消费者的需求量决定了楼价。如果,人们都无力支付上万一平米的房价,那么房地产开发商肯定要降价促销,否则把房子烂在手上,不能赚钱,对开发商而言,那样做毫无意义,商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房价没降,继续攀升,至少说明,消费者依然有力量支撑楼市,房价还没有突破消费者的最高心理预期。这是经济规律,我们必须清楚。当然,尽管消费者为了买房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此代价,应该是消费者愿意承担的,要知道拥有一个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
土地拍卖,价高者得
虽然土地成本不直接导致高房价,但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那么政府势必成为土地拍卖过程中的市场主体。可是,由于房价过高,为了兼顾民意,政府的扶持之手,定然需要发挥效能,所以,市场与政治打架,就成了不可避免之事。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为了建经济适用房,政府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土地拍卖给某开发商,此外,政府对于土地的拍卖有时显得比较敏感,透明度不够。个中用意,大抵能猜摸一二,生怕高地价决定高房价的谬论影响民心。不过,政府在市场与政治之间的摇摆不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两边做的都不好,该靠市场解决的,用上行政手段,该体现政府职能的时候,却让市场帮忙。
就拿土地拍卖来说,把土地卖给谁,可以有多种判定胜负的竞争准则。但经济学告诉你,只有以价格为准则的竞争,才是最优的选择,土地拍卖,价高者得。否则,政府以优惠价格无论把土地转让给谁,都有可能存在腐败和浪费。在市场做不了主的地方,必然权力发威。
所以,作为土地供应商的政府,就应该以市场主体的形象出现,一切以市场说话。即使需要建经济适用房,也不能用行政手段来硬性限定价格。因为人们看到的只是开发商支付的显性成本,而非总体成本,其中通过私下运作,获得优惠地价开发权的隐性成本自然也要计算在内。当然大家明白,隐性成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政府的扶持之手伸向何处?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名句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语中的,扶持寒士,救助弱者,乃政府职能所在。面对高房价,政府的扶持之手,不能不发挥效能,可是究竟该伸向何方?有一原则,不能干涉市场。
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的是经济运行效率,牺牲效率,以就公平,未必是真公平。因此,政府的所为,更应该是在符合市场逻辑下的自洽行为。而今,要给房价降温,主要手段,首先是加大土地供应,平衡供需矛盾;其次,政府应该把高额土地出让金,以各种方式再补贴给购房困难者,这点尤为关键,如果政府在体现其职能的时候,仍把自己视为市场主体,与民争利,那么再怎么做,要给房价降温,都只能是奢谈。
以拆迁补偿来说,政府显然不能置身世外。光靠开发商和拆迁户之间博弈,最终吃亏的肯定是拆迁户,除非出现重庆钉子户,借助舆论手段,为自己增加谈判砝码。反之,要是政府能拿出属于财政收入的“土地出让金”补贴人们,使其不至于一旦旧房拆除,就无法购置新房、重新定居。
所以说,政府为房价降温,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只要自己不贪利,规范市场,履行职能,那么我相信,房价即使再高,只要大多数人在政府帮助下依旧有能力购买。这个所谓的民生难题——居住有其屋,自然就不再显得如此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