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草原上出现了一对奇特的牧羊人。
一老一少,放羊时说着,吼着,唱着。歇下时他们也说着,吼着,唱着。
老的背着马头琴,少的背着接羔袋。他们随羊群走草原,走河边,走山谷,走树林;走到哪儿说到哪儿,吼到哪儿,唱到哪儿。悠哉悠哉,自由自在,随附自然草原而吼而唱,又无休无止,持之以恒,刻苦得有时还老的叫少的哭,相互间数日不说话。
每天拂晓清晨,羊群追逐落有露珠的嫩草尖在北山坡下散开,那一老一少则先在那棵如龙横卧的老树杆上练声,老的说,这里果然是聚气共鸣效果最好的地方。
一开始,老的教少的紧缩喉咙闭气发声法,教育方式仍旧是让少的仰身躺在那棵老树槽上,脑后脚下再垫上石块把身体弯成弓形发声。
老的在旁边来回踱步,一边摇头晃脑讲解:
人说话,是用腹肌收缩产生的气体冲击声带震动发声,唱“呼麦”时,就是特意的调控腹肌和部件的配合运动来控制气息,使震动的声音达到需要的效果。人体的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合在一起就是声带共鸣腔,而唇、齿、舌、颚、鼻、喉、气管、肋骨、腹肌是这个共鸣腔的控体,当运动起这些器官,共鸣腔的形状就变化,会发出不同音色。这过程其实是调节体内气流,冲击声带发出声音,气流的强弱使声音产生变化,再慢慢调整舌头、上额、牙齿和嘴唇的位置你就会感觉到声音的变化,再将气流灌入鼻腔时声音又有了新变化。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反舌”,一个是“缩喉”。反舌时气流直冲上颌,会发出金属般的泛音,缩喉时胸腔和口腔被连续共震,出现低音。喉、舌、腮,一定要放松,气息要发自丹田。这是“呼麦”最基本的技巧。要学会控制气息,寻找身体里的共鸣点,不同的共鸣点则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只顾陶醉于自己讲解的老者,却忘了让少者听懂这些复杂深奥的发声原理是多么的难。
于是他反复讲,比划着自己身体部位,掐掐自己喉咙,拍拍自己小腹。
最后,他给少的做示范,拿下背上的马头琴,一边拉着唱出了一首最动听的呼麦:
四岁的海骝马哟,
铁蹄飞扬;
它是马中之鹰啊,
天赐神驹----------
浑厚的男中音,渐渐高亢激越起来,最后演变成金属般的尖利啼啸之声。
尤其让少徒阿润娜惊异的是,和着这高亢如金属般的啼啸,从老师的嗓音里,应该说从他喉咙深处另外又颤颤滚动出很低很低的第二种喉音,这喉音粗犷而节奏铿锵,与高音一起和鸣。从一个人嗓子里,居然同时发出高低相差很大的双重声音,这是闻所未闻的事!要不是亲耳听到,阿润娜绝对无法相信!
她的眼睛瞪大了,屏住呼吸,感到自己听到的似是天籁之音。
这种美妙的一人双声吟唱,又与他手中的马头琴非常和谐而共鸣,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复音合唱效果,表现出这首曲子极深切的意蕴和催人泪下的绵绵哀婉。
不知何时,两行泪水挂在了阿润娜的脸上。
唉。她忍不住一声叹息。
琴声,也“当”的一下结束了。
阿润娜拿手背擦拭一下眼泪,感慨说,“巴格师”,这就是呼麦吗?
是的,这就是呼麦。
啊,今天终于听到了真正的呼麦!这么伤感,都让我流泪了!“巴格师”,这歌的名字叫什么?
《四岁的海骝马》。
《四岁的海骝马》?真好听,咱这儿的草原上从来没人唱过,电视里也没听到过。
会唱这首呼麦曲子的人,估计现在没几个了,这是我爷爷最爱唱的一首呼麦曲。
这首歌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巴格师”?
因为这首歌里隐藏着一段很悲伤的故事。
老歌手接着讲述起那个相传蒙古草原的一个古老的历史典故。
早先草原上有一个孤儿叫苏克,由奶奶抚养,十六岁时就有非凡的歌唱天才,有一天放羊回来时从雪地上抱回来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雪白雪白的,母马产驹后死掉了。从此,小马驹在苏克精心照料下逐渐长大,从通体雪白渐变成雪褐色的骏美海骝马。这年王爷举办那达慕大会,要为女儿选一最好骑手当丈夫,苏克的海骝马在万马奔腾中跑在最前边,拿了第一。王爷一见是个穷牧民,改口不再提招亲之事,还想拿五只羊换他的海骝马。苏克回绝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人毒打一顿苏克,生生把海骝马抢走了,苏克被奶奶背回家疗伤,三天后忽听门响伴着一声嘶鸣,是他的四岁海骝马!身上中了七八支箭,跑得浑身大汗如水洗,苏克抱住心爱的马忍不住流泪,拔掉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喷出,海骝马不久死在他的怀抱里。爱马之死给苏克带来极大悲痛,夜里做梦,海骝马用头蹭着他的胸说,主人,你想让我永远陪伴你,那你就用我身上筋骨做一把琴吧,为你解除寂寞和忧愁。苏克就照着海骝马梦托,拿它身骨做了一把琴。肋骨做琴箱框、马皮包琴箱盒,长筋糅成弦马尾弯成弓,马的脊椎骨做琴柱,又用腿骨雕刻出海骝马头形镶在琴顶上。就这样,草原上的第一把马头琴诞生了,苏克难抑思念之情,创作出《四岁的海骝马》呼麦词曲,纪念爱马-------
老歌手讲完了。一时静默,似是在咀嚼着这一古老传说的内涵。
阿润娜红着脸,眼泪汪汪地说,难怪这首曲子这么动听,原来包函着这么感人的人和马的故事,“巴格师”,我能学唱这首呼麦曲吗?
孩子,想学会这首呼麦大曲,很好,但你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呢,努力吧。
“巴格师”,如果我不努力,你就拿这个抽我。阿润娜说着,从后背接羔袋里拿出那一根秃把儿老马鞭,郑重地递给老师。
老歌手一愣,复又会心地笑了。伸手接过老马鞭端详着,又贴在嘴边亲一亲,眼角已湿润。
孩子,你很懂事,也很真诚,你会成功的。
老歌手的轻轻低语,如春风吹拂般和缓而温暖。
七
也许是因为一张白纸,也许是心中除了呼麦无其它的这样“偏执”,阿润娜入门很快。
老歌手不得不惊叹,这丫头就是为呼麦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润娜逐渐掌握了有关“呼麦”的广泛知识。
如:“呼麦”是图瓦蒙古语xoomei的音译,原义指“喉咙”, 延伸意为“喉音”, 是一种让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同时发出高低不同的两种声音,泛称“蒙古喉音”。声带发出低沉基音,口腔发出高泛音,加上用气息调控后口腔共鸣点发生变化,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口型扁则音就高,口型圆则音就低。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达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演唱“呼麦”者先把声带放松,利用口腔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这是基础低音,再巧妙调节舌尖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后引发出高泛音。于是清晰听到一人同时发出两种音乐,获得无比美妙的声乐效果。
如:“呼麦”历史可远溯至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途径。因而他们发声器官的潜质得到开发,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发出“和声”,逐步孕育“呼麦”雏形。这是蒙古人对自然宇宙深层次思考和体悟,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和审美情趣。“呼麦”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北方部落的“萨满-博师”行法时所用音乐。后人描述这独一无二的唱法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诗经》里所讲的“北方部落之‘啸’”及唐时所称“啸旨”,皆指“呼麦”音乐。
如:呼麦的曲目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自然风光,诸如《阿拉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风;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名曲。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而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这种唱法高亢清亮,像是金属物质所发之声,所以音乐效果强烈而刺激。呼麦分抒情和铿锵两类;抒情的称“乌音格音-呼麦”,铿锵的称“卡哥拉”呼麦,还有滚动式的“保班纳迪”呼麦,口哨式的“西歇特”呼麦,马镫式的“伊泽哥勒”呼麦等等。
老歌手轻拍一下手中的马头琴,告诉阿润娜,呼麦的美妙唱法可称之为“人声马头琴”。
在很多歌曲里,呼麦和马头琴可以彼此呼应,当呼麦的高音区和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人体好像在与土地空气共鸣,整个空间都飘着泛音,就像聆听着一个美妙无比的大自然和声。
结合呼麦技法,师徒俩常做的一种练习就是,在山谷和草原上模仿各种飞禽走兽之音。有一次,老人带着阿润娜躲在北山狼洞旁偷听了半天公狼母狼对嗥之声,差点受到狼群攻击。
丫头,记住,那天摆脱了狼的跟踪,老歌手喘喘气说,呼麦是我们古代先民与万物自然沟通的语言,他们早期在深山密林中活动,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声传数里,听飞禽走兽咆哮鸣叫、动听而奇特,就日久天长地模仿感悟之后才创造出了呼麦。西北的阿拉泰大山,就是呼麦最早发源地之一。这种保留着原始因素的歌唱,其实是一种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的回音,与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是一部用音乐记述的人种史和民族史。
老歌手最后这几句深沉之语,如松涛在深山空谷里回荡。
也在阿润娜心海深处久久回荡。
啊,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的回音,用音乐记述的人种史和民族史!
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语,也是对呼麦的深邃而经典的诠释。阿润娜深感自己文化底子薄,理解老师的这些深奥思想和见解,日渐变得困难。老歌手安慰她说,没关系,呼麦的课堂本不在学校,至于文化课也好办。他让巴特和苏木-达找来了初高中课本,开始每天给她补上文化课,自任老师。
时光荏苒。也许,老歌手从爷爷那里继承的是男性喉音之呼麦,与女性喉音毕竟有区别,因而指导阿润娜用“反舌”发出高音部的金属啼啸声时,却遇到了困难,总是不得法,达不到音准。长成大姑娘的阿润娜,也干着急,红着脸求老师说,“巴格师”,快拿马鞭抽我吧,我笨!似是讨要着好吃的奶酪或糖快。
不慌,丫头,会找到突破之法的。老歌手嗬嗬笑,早把她当做亲生女儿的他,岂能舍得鞭笞她。他已邻近巴特家扎了自己蒙古包,吃住生活在一起,亲如一家,唯一让他头疼的是巴特时常缠着他一起喝酒。
这一天,老歌手和徒弟赶着羊群,上了北山坡草地。
阿润娜在一丛芨芨草旁,侍候一只年轻母羊顺利产下头胎春羔。她把那只踉踉跄跄走两步身上还带着胎盘液膜的小可怜,高举起来,亲了亲,冲那边的老师喊,“巴格师”,又接了一只!
“巴格师”这时正仰着脖子观注高高的崖顶,没听她的喳喳叫。
阿润娜奇怪,把小羔放进后背上的接羔袋,也走过来瞧崖顶有什么。
丫头,你瞅上边!老歌手抬手指了指高处悬崖上的一个小黑洞,从那里传出唧啁唧啁小雏鸣叫声,有一只硕大的雌鹰守候着洞穴,飞进飞出。
啊,苍鹰也孵出小雏了,春天真好!阿润娜喜叫。
所以,我们有祖训:春天不打猎,不折嫩树苗,不冲河湖撒尿吐痰,不轻易攀登山峰。老歌手一边说着,一边注视上头的鹰穴,接着嘱咐阿润娜,丫头,你仔细听听那小鹰雏的发声,那是它最初的发声,正在学它妈妈啼鸣呢。而母鹰,每当喂肉之前,都会发出高音律的啼啸,你听久了,肯定会感悟出突破呼麦最高音关的技巧和内蕴!
真的?那太好了,我天天来听,我也当它的小雏!
从此,崖顶的母鹰,多了一只崖下学叫的“新雏”。每天都来,风雨无阻,而且学叫得如此热情还透着那么点古怪,弄得那只老母鹰都疑惑不已,飞过来探寻,盘旋。
这一天,老歌手正在崖下指导学生模仿鹰啼,天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师徒俩被突如其来的这阵狂雨浇成了落汤鸡,和羊群一起挤在崖下避雨。
突然间,崖顶洞穴的那只老母鹰,“扑楞楞”地飞冲而出,发出一声急切的啸鸣尖啼,并且一次次的在峭壁半截处盘旋,似乎寻觅什么。
出啥事了?老歌手仰脖看了看,忙说,不好,好象有只小鹰雏掉下来了!可能是下雨后洞口变湿滑了。
阿润娜脚下垫块石头爬高看,果然,发现那只小鹰雏落进上头的一条崖缝里,挣扎着吱吱啼叫。老母鹰一次次飞扑过去,伸出爪子想把小崽子抓出来,可惜崖缝太狭窄,小崽又被挤住了,始终不成功。
老师,那小鹰崽越落越深了,母鹰好象救不出它了。阿润娜着急地回下头说。
咱们得帮帮它。一只雌鹰一年只孵一窝,一窝顶多三只小雏,而且能长成大鹰的也超不过两只,雌鹰不容易啊!老歌手一边感叹,一边望望四周开始琢磨相救办法。
难怪天上的苍鹰那么少呢,它们养活自己孩子可真不易啊。阿润娜听了老师讲后更着急了,直搓手,怎么办呀?时间长了那小崽会冻僵,大蛇也会吞了它的。
上边的那条崖缝离他们头顶有两米多高,十分陡峭,人爬不上去。老歌手掂着脚尖观察半天,又找来一根树枝往上举也够不着,自己反而蹲在地上摸着胸咳嗽起来。受冷雨突浇,他显然着凉了,阿润娜回过头问老师没事吧,他只摆摆手。看着徒儿,他突然想出一招说,丫头,快踩我肩头,我把你顶上去,你再用树枝把它钩出来!
这法子行,可我挺沉的,怕老师吃不住,还是我来顶你吧!阿润娜笑嘻嘻说。
我可不行,人老了手脚不利索,血压也不低,不敢在上头,还是为师顶你吧。说着,走过来蹲在崖根处,回头招呼,丫头,快上!
阿润娜吐吐舌头,犹豫着,不敢放肆。老师再三催促,听到小鹰雏也在唧唧直叫,她只好大着胆子爬上了老师的肩头,一手扶着岩壁,一手举着那根长树杆。老歌手慢慢站起来,很费力,双腿颤颤巍巍踉跄几下,终于顶着阿润娜站住了。而他的那张苍老的长脸庞,已经憋得通红通红,上边纵横的每条皱褶都被撑开了,一双眼睛更是鼓得又圆又大就如鱼缸里的金鱼眼,颔下白胡子每根都在抖动。
麻利点啊,丫头。老歌手憋着一口气,不敢松。
能不能再高点啊老师,快够到了,就差一丁点了!阿润娜拼命举着树杆,钩那崖缝处。正这时,那只警惕的母鹰,突然飞扑过来猛地攻击了一下阿润娜的头部,这畜生以为人类要伤害其小崽。阿润娜“啊”的大叫,从老师肩头跌落下来,狠狠摔在地上,哼哼着半天起不来。
老歌手也一个屁股敦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摸着胸,问,咋回事,丫头?
老母鹰攻击我,老师!它叨咬了一下我的后脑勺,你看,都叨出血了------啊,我后脑勺起了个大包!阿润娜摸着后脑勺疼得直嚷嚷,眼泪都快出来了。
哈哈哈,真是护崽心切,护崽心切呀!老歌手咳嗽起来,又抚摸几下胸口。
老师,你胸口怎么啦?
可能抻着了,不碍事。丫头,你就学着小鹰雏的声音,冲它啼叫几下,要真切些,表达同类物种的相惜之情!
于是,阿润娜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小鹰雏啼叫,一声又一声。渐渐,围着他们飞的母鹰,暴怒心态平和下来,暂离而去。
丫头,咱们再来!老歌手深吸一口气,咬咬牙,又蹲在崖下。这回他在脚下又加垫了一块盘石。
阿润娜顾不上包扎头,重新爬上老师的肩头。
老歌手使出吃奶的力气,再次摇摇晃晃地顶起学生阿润娜,显得比刚才还要费力气。这次够高了,阿润娜伸出的树杆,成功钩出了那只小鹰雏。刹那间,他们头上黑影一闪,刚被钩到边上来的那只小鹰雏,就被猛扑上来的老母鹰一下子抓住,慢慢飞回崖顶巢穴中去。
同时,那只老母鹰张开勾勾的尖喙,发出一声长长的啼鸣,如歌如唱。
他们发现,它的这声啼鸣与平常不同。那声音充满了一种欢愉、情切、喜悦,尖鸣中含有难得的娓婉和悠扬,甚至还透出美妙的音乐般高音部和声!
啊,多美的啼啸,多美的鸣唱!快,丫头,快学它这声啼鸣,这就是呼麦的最高部和声!老歌手体力不支已经瘫坐在崖下,一边咳嗽着催促学生。他是高人,岂能听不出那母苍鹰回谢般的高贵绝唱。
聪慧的阿润娜,立刻不失时机学叫那独特的鸣啸。
老母鹰也愉快地回啼,对啸。
一听母苍鹰给自己回声,阿润娜更为激动,如聆听一位高师教诲般一边感悟着,一边用心灵去鸣叫。渐渐,她的浑身血液沸热起来,发现自己的心灵与母苍鹰的心灵有了某种碰撞和沟通,一种灵魂的沟通。她的眼睛里顿时闪射出明亮的光泽,感到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表的人与天鹰的心灵沟通和共鸣,突然发觉自己好象在高高的苍穹里翱翔!就这样,她的歌唱与母苍鹰的歌唱融为一体,形成和鸣,在天地间久久回荡。山河大地为之震颤,四周一片寂静,万物都在恭听这一绝世组合的心灵鸣唱。
阿润娜有了飞跃般的顿悟。
老师,我学会了!我学会了!我突破呼麦最高部和声啦!阿润娜发出欢叫,接着喜极而泣,狂喜地回望老师。
然而,老师那边没反应。
老歌手歪坐在那里,捂着嘴在咳嗽,很费力地呕吐般地咳嗽,似乎把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
老师,您怎么了?阿润娜急忙跑过去。当看到老师雪白的胡子上沾着鲜红的血块,地上也有一滩血,她吓坏了,哭着嗓子喊,老师,您吐血了,吐血了-------
老歌手冲她摆摆手,苍白的脸上勉强挤出笑容说,别害怕,丫头,我这是动了老“运动伤”了,刚才往上顶你时气力不够,动着这老毛病了。唉,不碍事,不碍事。为师祝贺你终于成功了,老师没看错你。
“运动伤”?什么是“运动伤”?阿润娜不解,一脸的迷茫和疑惑。
说起来话长,孩子,你也不必知道往日那段黑暗时期了。老歌手没再给她讲述。没讲述在那段黑暗日里他是怎么失去自己爱妻——另一女呼麦高手,他的胸部也受重伤落下毛病;没讲述从那时起他对城市产生无法排除的恐惧感,一直寻找机会逃离城市回归大自然——呼麦的故乡,等等。
为师已无憾,我已经塑造了你,跟孩子他妈一样的另一女呼麦歌手,她在天上会微笑着看我们的,好孩子。老歌手在阿润娜搀扶下倚着崖壁坐正,脸上充满一种自豪的笑容,三年的沤心沥血让他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感。
从崖顶洞穴处,此时又传出那只老母鹰长长的啼鸣。它的叫声,这回没有了刚才的那种欢愉和喜悦,而是无意间似乎透出某种惆怅甚至是一种哀婉之意。
老师,那只老母鹰的啼叫声现在变了,变忧伤了。阿润娜幽幽地说。
你会辨音律了,丫头,而且是禽鸟音律,悟性高了很多呢。老歌手喘口气,同时他的脸上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超然之色。他苦笑一下,问道,丫头,你知道老母鹰为什么发出这样哀伤般的啼叫吗?
为什么?阿润娜拿手巾帮助老师擦着胸口和胡子上血迹,问。
因为它知道,自己辛苦喂哺的这两只小雏崽,不久就放飞了,要出窝了。
那它应该高兴才对呀。
但你知道年轻的雏鹰,出窝放飞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吗?
会怎么样?
雏鹰恋窝,母鹰啄逐,它们之间将发生一场恶斗!真正的决以雌雄的恶斗-----唉。老歌手有些说不下去。
啊?怎么会是这样!结果会怎么样?阿润娜的心顿时揪起来。
结果是,母鹰会精疲力竭,身躯会被撕碎,血肉模糊中死去-------而年轻的雄鹰则啖饮母鹰血肉之后,才能有胆气飞向蓝天!
天啊!这、这太残酷了---太残酷了-----阿润娜听得心惊肉跳,眼角涌出泪水,低声哀叹着说一句,母鹰---真伟大,真伟大------
是啊,真正的以己血肉送子翱翔高天!老歌手的眼睛这会儿凝视着蓝蓝的高空,双眸深处燃着两束将烬的火光。
这实在太残酷了,老师,我有些接受不了。阿润娜啜泣般低语。
这是大自然法则,也是母鹰的使命,无法回避的生存使命-----任何一个伟大种族为保持种族繁衍生息而必须做出的牺牲------说着老歌手的声音变得很低弱,接着“嗷儿”的一声咳嗽,又吐出一滩血来。那滩血,鲜红鲜红,如一抹鲜艳的红桃汁,又象一片灿烂的红花瓣,喷洒在了学生阿润娜的脸上和身上,喷洒在了他热爱和眷恋的这片草地上。
天空中,又传出那母苍鹰的高怆悲鸣。如吟颂着一曲哀婉的绝唱。
天地为之肃穆。
八
草原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女呼麦歌手。
她被牧民拥戴说,草原上的百灵,牧民心灵的守护者。
她从不上城里舞台,也从不去录什么CD、mtv之类的,而是骑着马或坐上勒勒车走草原,一个蒙古包一个蒙古包去给热爱她的牧民们演唱。她最著名的呼麦歌曲是《四岁的海骝马》,还有她自己创作的新曲《苍鹰拉-扎布之歌》。有一位现任的“旗王爷”为欢迎上级或政府商业应酬,派来小车接她去唱堂会,闻讯逃离时她留话说,“巴格师”有训诫,呼麦一旦进入“宫庭”就消亡,将变成绝唱,当年就是这样,呼麦之“魂”不能离开草原,就如西方什么一个英雄,双脚一旦离开土地就会死亡一样。
估计她这话,那些“王爷”们不会听懂。
有一天,她的阿爸巴特放夜马归来,踩着一路露水,身后领着一个城里来的人。
一见阵势,阿润娜跳上马背就走。
女儿啊,你去哪里?阿妈从她身后喊。
山北草原巴达玛奶奶家!她早就传话给我,教我唱“萨满-博”的“安代”歌!
孩子,先别忙着走,这位客人是你老师原单位的老院长。她阿爸巴特大声说。
阿润娜的胸口一热,赶紧勒住马缰回过来。下马施礼,迎接老师的挚友和老领导。
我已经退休了,也不是什么领导了。我是特意来听你呼麦的,哈哈哈。老人爽朗地笑。当然,他也是特地来看望老朋友。
寒暄过后,进包里饮奶茶,然后阿润娜领着老院长去往北山草地,去往那一棵神奇的横卧老树处。
路上,老院长询问起老歌手遗稿——歌剧《图兰-朵的呼麦》,完成了吗?
只完成了一半------阿润娜幽幽地回答。
可惜。老院长忍不住叹惜。
有朝一日,我会替老师完成那下半部的。阿润娜十分自信地告诉老院长。
那太好啦,我相信你。老院长看着这位亭亭玉立、经古老的呼麦艺术熏陶身上发生脱胎换骨变化、并显示出某种高贵气质的女孩,心里充满欣慰。接着又说,当初我们俩一直探究“图兰-朵”这词的真正含意和根源,他给你讲过吗?
讲过的,在剧本里老师也做了注解。
是吗?他是怎么讲的?
阿润娜仰望前方,慢慢说起来。
“图兰-朵”,是一句古蒙古语,现在演变叫“图林-朵”Turin-do,意思为“朝庭之歌”或叫“朝歌”。“图兰”,蒙古语里是“朝庭”之意,“朵”是“歌”之意。其实,这是古代时草原上的蒙古女孩入朝入皇宫时所唱的婚礼之歌,也称“朝庭婚歌”,主要由当司仪的“萨满-博师”领唱。我老师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带走我们元代“朝歌”——“图兰-朵”的有关音乐知识,介绍给他的国家,他的同胞卡罗-葛齐、普契尼等根据元代金帐汗国及伊尔汗国统辖时产生的波斯童话,改写而成三幕歌剧“图兰-朵”,一知半解地将“朝庭婚歌”之意错解后张冠李戴“中国元朝时一个公主名叫图兰朵”,并说她因衔恨其祖母婚时被掳而报复鞑靼王子等等。古代蒙古人有抢婚之俗,成吉思汗母亲就是被抢来的。一直到后来的清朝,草原上的蒙古人都保留着姑娘出嫁时唱“朝歌”——“图林-朵”Turin-do的习惯,这都有文字记载。科尔沁公主孝庄皇后入宫时,族人就唱着伤感的“图林-朵”Turin-do,隆重为她送行的。“图林-朵”Turin-do的曲目并不是很多,而呼麦是最重要的一个歌唱品种。
啊,是的,就是这样的!我的老朋友真了不起,正本清源,终于还了历史以本来面目,也解开了世人蒙在鼓里的数百年之谜!老院长兴奋地拍起手来。
北山坡草地,那一处横卧老树的神秘之地,此时渐渐映现在他们眼前。
在横卧老树一侧,有一棵茁壮而起的新树。在这棵树上,奉挂有一根秃了把儿的老马鞭,用蓝色的哈达包裹着,周围鲜花盛开绿草葱茏覆盖了土冢。阿润娜一瞅见那心中的神圣之地,立刻鼻尖发酸眼角湿润。
他们发现,挂有老马鞭的那棵树前边,这时跪着一人。牛仔衣裤,头发如草,双肩一耸一耸的,可闻哽咽之声。
云端飞旋的苍鹰,发出高亢啼鸣,咻——嘎————!
这声如呼麦之金属啼啸,无极无限,天地为之动容,山河为之和声。
哦,呼麦,竭尽毕生血肉精气才可唱出的生命之歌,呼麦!
于北京金沙斋
2009年12月5日凌晨 初稿。
2010年4月12日 改稿。
下边再晒晒一些做考查的和生活照,增添阅读后乐趣:
走进鄂尔多斯大漠。抽光开光地下油、气、煤、矿,都会变成这样,那时你的“鸡的屁”全国第一还管用吗?听说地下水位已下降至三千米-----
兄弟三个难得穿袍子一起出席活动,来一张啵!
考查古敖包,发“思古之悠悠”之情。
中蒙边界边防站,牧民羊只经常被“征吃”,闹些纠纷,还让我代牧民向上反映,至今还没找到路径----
远处的博格达山古敖包,雾朦胧,山朦胧,很神秘地让我向往。
成吉思汗故土上的一座敖包,顺时针绕三周,意为跟随日从东升,顺从天意,萨满宗旨。
草原深处两个资深美女,依然意气风发。
德国慕尼黑大鹅跟人十分亲和。
白桦林深处老夫妻,当年浪漫痕迹或许藏在草丛中?
草原上的勒勒车,听说载滿呼麦故事。
孤独求放的萨日郎花,内地叫野百合,野得有味道。自由自然自得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