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可一举双赢


把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可一举双赢

刘纯银

上海的交通建设在经历了高架道路、隧道桥梁和轨道交通阶段后,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构建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422日《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在我国20世纪后半期,自行车曾是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有个“外号”——“自行车王国”。更令人骄傲的是国产“飞鸽牌”自行车还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汽车越来越多,自行车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不容忽视的是: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大中城市纷纷投入大量资金修路筑桥,建地铁,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狠抓交通秩序建设,但还是赶不上汽车增长的形势变化和百姓出行的需要。正如专家们所指出的:现在城市道路、桥梁越修越多、越修越宽、越修越密,而路却越来越堵,市民出行越来越不方便。对此不仅群众怨声载道,而且作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流行病,交通拥堵正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超级难题和最大瓶颈。据统计,仅北京堵车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汽车尾气也成为中国城市大气污染首要来源,特别是车辆在拥堵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比不拥堵高出一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7%。令人难以置信,尽管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而作为自行车大国的中国却和很多西方国家的路径相反,即自行车数量不是增加而是在减少。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打造一个合理有序的交通环境,为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有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宜居城市建设,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尽快把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让自行车热再度兴起,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而且有利于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是名副其实的一举双赢。

在这方面,西方等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经验。如法国巴黎市政府推出了“自行车自由骑”活动,并得到了150万人的积极响应,其中5万人已经签订了长期租用合同。所以,自2001年以来,该市自行车使用量上升了48%,使用人群也大幅上升。在英国,尽管自行车只占有交通量的2%,但是城市里都有自行车专用道。同时,英国伦敦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城市内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并征收高额燃油税。人口1500万的荷兰,自行车就有1200辆,远远超过汽车拥有量。为鼓励公民骑自行车出行,荷兰也专门设立了自行车行驶专用的红色车道。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政府作为服务者为市民提供的一项福利。而自行车除了简单易行的优势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帮助人们加强锻炼,是一种极佳的运动方式。所以,在绿色出行日益重视的今天,真心期待城市管理者在构建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上别停留在口头上,应该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政策、规划和行动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自行车热再度在中国兴起,否则就难以走出“路修一尺,车堵一丈”的困境,更谈不上自行车坛会出现姚明、刘翔这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