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偏见”要不得会混淆视听;唯“帽子”论要慎重有时会有压偏方向;专业很强不能乱弹琴会出笑话;“社会热点问题”专家往往不“专”会失去“屁股”.....
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公共事件呢?
─关于“社会热点”与“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等现象问题的思考
艾君/文
背景综述
当今社会,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社会上有着各种说法:有人说,专家学者应该具有社会良知,敢于批判,他们介入公共事件的行为值得鼓励;有人质疑,术业有专攻,有些专家学者过多地介入公共事件,有狗拿耗子之嫌;也有人认为,专家学者应该具备青年榜样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一旦出错有勇气道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眼下针对“专家学者热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在对218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此次调查中,“80后”占45.3%,“70后”占35.4%。
4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针对“社会热点”及“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等问题采访了艾君。艾君着重谈了六个问题,现将个人一些观点做些分析阐述,请网友参阅指正:
专家介入公共事件别忘社会责任
唯“帽子”论专家要慎重往往会压偏方向
问题三,如何看待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主张问题
【艾君观点】个人认为,有三点需注意:“偏见”要不得,会混淆视听;唯“帽子”论要慎重,会有压偏方向;专业很强不能乱弹琴,会闹出笑话;“社会热点问题”要酌情,专家往往不“专”。
作为民众,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上,一定要理性、客观、辨证看待任何名人、专家学者的观点,尽管可作自我分析判断参考,但绝不能迷信、不能被左右和束缚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更不能盲目随从。
作为专家,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个人认为,最好具有以下素质和修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关注社会变化;熟悉政策法规、熟悉社会形态;具有敏锐观察力,具有丰富的知识面、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善于思考能从深层洞悉社会现象,熟悉各行业以及社会组织结构、民众阶层结构。具有这些修养,才能真正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准确或者带有前瞻性的解剖。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时有出现的现象,那么,作为专家学者是否应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去发表的观点呢?参与其中属于凑热闹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观点是否应该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和看待呢?
以下着重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理解:
对于如何看待专家学者参与“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的问题,艾君认为,无可非议。但为何会引起非议呢?原因在于社会民众自己产生错解所至。
社会上不少人之所以会对专家学者参与“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产生非议,这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精英效应、名人效应现象,让一大批民众对专家学者有迷信心理、追捧心态,常将专家学者当成了“神”,将其观点当成了“圣旨”,陷入迷信盲从中而过后又常常有“上当受骗”之感,所以,造成了对专家学者参与“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的非议。这不仅要从专家学者自身言行找原因,作为公众也要从自身的素质找找原因。
迷信盲从、缺少理性、心态脆弱,有时还带有传统的愚昧,是当今一些民众心态的写照。
我过去曾经反复讲过,许多哲人、精英往往都有个共同点,自诩代表真理,被追捧为“神圣化”,但当你深思后会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往往会毫无共同之处,在理念和观点上往往针锋相对。在生活里,他们写文章、做学问、办事情不少也许都会标榜自己为“真”;在探寻问题、解决问题上也往往认为自己永远是人类追求进步文明、追求认识解决问题的“神”。
所以,我们如果把一些专家学者主观自生的个人主张的东西神圣化,甚至作为真理来推广、来学习、来使用,那自然就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作为普通民众,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上,一定要理性、客观、辨证看待任何名人、专家学者的观点,尽管可作自我分析判断参考,但绝不能迷信、不能被左右和束缚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更不能盲目随从。
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上专家学者的主张。我向来以自己制定的“科不科学,是否有误;合不合时,是否扬弃;感悟有之,是否存在;站在高出,是否望远”来进行衡量、判断、探讨和注释。
我们在对待任何学问、知识、社会热点现象等问题,艾君主张,不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也不要走入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更不要陷进以“有用”或以“上帝”为判断标准的泥坑。
在对待社会问题、对待关于百姓生活以及民生等社会和谐重大问题上,艾君认为,任何人尤其是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名人名士,要有种社会责任感,在公众场合言行要注意自律、注意科学性和文明性,发表主张和观点要注意社会公德、注意社会形象和考虑言行后果。
有人质疑,术业有专攻,有些专家学者过多地介入公共事件,有狗拿耗子之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看待“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观点是否应该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一问题呢?
通常我们所讲的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观点的行为,应该大都是指通过传播媒介,让公众知晓的行为,如果仅仅自己家庭朋友交流,或者写在《日记本》上自己保存,应该不算为您所讨论的话题,这一点首先应该说明。
对于中国青年报记者提出的有人认为,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观点是否该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问题,艾君个人认为,这包含专家学者的“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两方面的问题。
艾君观点,其“主动行为”,就是自愿的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见解的行为。例如,专家学者写好了稿子,主动找媒体发表传播,或者通过自己的网络专栏、博客、论坛等传播平台起到公众熟知的行为。而我所说的“被动行为”,是一种不自愿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来源于媒体的邀请发表见解的行为。
所以,要谈论这个话题,首先要区分开专家学者“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
可见,对于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观点是否该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的问题,艾君认为,如果是“被动行为”其决定权应该在于“媒体”自身选择的观点。简单说,你认为,不是他涉猎的专业领域不邀请他参与就可以了,你认为即便不是他涉猎的领域,但是他的派头大、“帽子”大是博导、名气大,也要让他谈来装门面,这是媒体自身的选择决策问题,而媒体这种行为屡见不鲜,例如,知名体育主持人被邀请去谈论演艺圈等等。
但艾君上个问题讲过,我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这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所以,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观点那是其权利。不分专业、不分领域,只要不违法,即便它的观点愚昧、落后,甚至班门弄斧,老生常谈,任何人包括专家学者都有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时,法律是没有设置专业限制的,任何国家,也不会为此限制,因为他仅仅代表着自己的观点,即便它的观点愚昧、落后,甚至班门弄斧,老生常谈,也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
可问题是,社会公众应如何去鉴别真伪、舆论媒体如何去科学导向。另外,关键问题是如何界定专家学者和如何区分专业领域。等等。
艾君个人认为,这里有三点必须注意:“偏见”要不得会混淆视听;唯“帽子”论要慎重会有压偏方向;专业很强不能乱弹琴会出笑话;“社会热点问题”专家往往不“专”会失去“屁股”。
一是“偏见”要不得会混淆视听。专家个人的观点永远是个人的见解,有的可能是偏见,这要引起注意。在重大社会现象问题上,专家个人的观点毕竟是个人的见解,是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其只能代表起自己的看法,万不可与政府发布的观点相提并论,即便再有名望的专家其个人见解没有组织授权也不能代表组织或政府观点,只能作为你的参考,不能盲从。
二是唯“帽子”论要慎重会有压偏方向。社会上存在着唯“帽子”论,误认为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的教授、研究员,就是此问题的专家。我这里所讲唯“帽子”论,就是唯“职称”论、“官衔”论,这是眼下社会上误区。许多人尤其是普通百姓,对专家界定往往会走入“职称”误区,以教授、研究员为专家标准了,往往忽视了在中国职称仅仅是个“资本”,也往往会忽视了研究领域的分工问题;对专家界定往往会走入“官衔”误区,在教授、研究员与有“职位”的取舍上,往往不看业务能力,往往会以主任、所长、院长、校长为衡量权威专家标准了,忽视了“官衔”仅仅是个“职务”。例如,有人作了一辈子中文教授,但仅仅是研究一辈子中文写作,你让他谈谈文化市场现象问题,就会班门弄斧出笑话。再例如,你如果谈论足球社会现象问题,你说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高田径的教授谈权威还是找并非教授的黄健翔、董路谈更有针对性和权威性呢?这就说,足球领域的社会问题,你说到底谁是专家?
记得十多年前,一位名校教授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方面的书送我让指点,我翻阅了一下目录认为,除了结构作了一些调整,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属于材料重新组合。那教授坦然告诉我,过去是教农学的,因学校调整专业改行刚接触公共关系。实际这样戴了个教授帽子改专业教课的教授太多了。我还遇到一位名校教中文的教授,因为学校成立了广告专业便改教广告学了,就是现学现卖,你能认为,这些教授当时就是那专业的专家吗?(当然不能说以后经过学习积累不会成为专业内专家,但起码当时不是)。
这说明,在社会领域,专业内不一定就专,而专业外也不一定就不专。在社会领域,对于“专”家很难具体界定和理解,只能在实践中去认识他、去感他、去认可他,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他的学问。
三是专业很强,不能乱弹琴会出笑话。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尤其是技术类问题,只有专业领域专家谈了,隔行如隔山。这是必须的。但如果在没有对自己所熟悉的专业或者领域,乱发表见解,只要你知道“专家”的“专”字内涵,其见解也不会有新意和独特的内涵,更不会被引起重视。没有科学的、独特的东西的精英,如果你仅仅看中、图其个名气,那也太肤浅了。古人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是说,懂得真理,先后不同,专业各异,擅长不同,如此而已。
四是“社会热点问题”专家,往往不“专”会失去“屁股”。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由对社会问题方面进行过研究的专家学者谈或更具科学性、社会性和针对性。即便是科技领域带来或者引发的社会问题,技术类专家谈,有时还不如一个资深记者谈的透彻。举个例子,1995年我参加一次农业产业化研讨会,当时发现参加会议大都是搞农学的,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解决的是市场和经营问题,就是解决农村产品如何走向市场的问题,不是从根本解决种养技术问题。我当时就发现不少与会者谈论的东西太肤浅,谈市场时不是照本宣读,就是班门弄斧,根本提不出切实可行的东西,我当时就提出过看法,如果是解决农村经营和市场问题,为何不吸收一些例如,商业部、外贸部、社科院等一些长期研究市场和经营的专家和学者一起研究呢?
所以,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探讨,专业领域的专家不见得就是“专”家,非专业领域的不见得就不是“专家”。艾君个人认为,要做好“社会热点问题”的专家,要具有以下素质和修养: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关注社会变化;熟悉政策法规、熟悉社会形态;具有敏锐观察力,具有丰富的知识面、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善于思考能从深层洞悉社会现象,熟悉各行业以及社会组织结构、民众阶层结构。具有这些修养,才能真正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准确或者带有前瞻性的解剖。
(末完待续)
问题四,关于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深层思考;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