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而闻名于世的李昌平这几天给袁隆平院士写了公开信,希望袁老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并佐之六大理由,呼吁还给农民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此文被网络广泛转载,引发热议,有人支持,也不乏反对之声。我个人是搞农业的,我就反对。
没有比粮食更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中国近年的粮食持续增产,稳固了整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粮食增产中,科技尤其是种子贡献卓著,大约占到增产贡献份额的40%左右,杂交水稻就是一例。有个大概的算法,好像杂交水稻已经为中国多养活了1亿人口,目前还正随着杂交水稻的出口,在为世界各国养活人口做贡献。
凡是研究问题,一定要分清方向性问题,还是方法性问题。李昌平的建议就是将方法性问题上升为方向性问题,以偏概全。李昌平提出转向常规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农民一个选择种子的权利,而目前种子杂交化后,农民没有办法留种。我想这个权利不是因为杂交种子造成的,而是目前的种子体制造成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方法性问题,没有必要拉上杂交种子的研制问题。李昌平提到的去年老家受灾,大面积的中稻被水淹没,绝收,农民撂荒,补不上种子,纯粹是当地种子部门不作为,完全可以重打种子部门的板子。至于李昌平提到的杂交种无力抵灾害,更是外行话,杂交后的优势不光是在产量因素上,还表现在抗逆性方面,这在农业一行是基本的常识。
而农民选择常规种还是杂交种,更是由经济规律来决定。东北的国产常规种大豆倒是挺好,就是顶不住洋品种产量高的压力。大面积广泛的种植杂交稻是市场因素调节的自然结果。常规水稻种子现在也还存在,特别是在北方,粳稻中的品种好多就是常规种。李昌平还提出70%杂交稻就不影响全局,能保证粮食安全,不会导致短缺;因而建议搞30%的常规种。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算出来的,有没有科学依据。但能不能搞30%的常规种,完全不是可以主观臆想的,那要市场来说话,要农民自己来决定。在一个市场日益细分的时代,不排除一些率先富越来的人会选择食用产量低而价格高的常规种生产出来的大米,虽然杂交大米可能不如常规稻那么好吃,但大多数的老百姓还得吃杂交大米。
但李昌平提出的种子贮备的问题我是赞成的,但现在国家建设了各级的种子贮备库,现在是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光贮备常规种,而是各类种子都要存,以备不时之需。至于一些有特殊品质的常规品种,应该以市场为主,商业化开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
另外,一些网友在议论中把杂交种与转基因混为一谈,这个观念必须纠正,两者不是一回事。杂交种是利用杂交优势,是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间自有基因的优化组合,而转基因则纯粹是加入了作物自身没有的外来基因。
;
杂交水稻岂能因噎废食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