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更应进行房价下跌压力测试
一年来步步紧逼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前已进入了关键的时刻。一方面,各地传出的信息表明,原来疯狂上涨的房价已经得到了遏制,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面对还不能称为萎靡的楼市,已经在释放缓调控力度的意愿。楼市调控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似乎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考题。
有媒体报道称,海口市市长冀文林日前在海口市政府的一次常务会议上表示:“要充分利用国务院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按照限价不限购的原则,积极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这被市场解读为海口市准备终止限购政策,顿时掀起了舆论的热潮,海口市住建局局长杜海鹰赶忙出来给他的上司打圆场,说只是准备将酒店式公寓、度假村之类的经营性地产向岛外开放,普通商品房仍实行限购政策。但是,透过这一场风波,我们仍可看出地方政府面对住房限购政策所带来的房价下跌,已经开始承受他们难以承受的压力。
按照国务院今年1月公布的“新国八条”的要求,国内一些大城市相继推出了商品房限购政策,这些政策虽然版本表述上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提高了对异地购房的要求。这一政策在推出之初受到了舆论的猛烈抨击,被认为违反了市场经济“买卖自由”的基本原则,但从其实施的效果来看,我们不能不承认,它确实收到了遏制长期出没于楼市的投机力量的效果,面对限购,投机炒房者手头握有再多的资金也无计可施,当这部分势力不得不退出市场的时候,原来过于炽热的买气有所减退,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变,房价的泡沫或许真能消退下去一大段。因此,未来时间内房价下跌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在过往的房地产市场中,由于地方政府普遍将其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一个“引擎”来使用,因此这个市场已经深刻地锲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当房价真的开始下跌的时候,它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是什么,现在似乎还难以估计。日前,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大商业银行进行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最极端的是如果房价下跌50%,商业银行的房贷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它是否会给银行带来坏账风险?银监会提出的这个要求虽被解读为一种“常规动作”,不代表其对未来房价走势的判断,但在房价依然高悬的当下,银监会提出的这个要求,颇有未雨绸缪之势,显然是有所指向的。其实,房价是否真的会下跌50%,在目前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意味着房地产这个“引擎”完全失灵了,由于它在我国整个经济链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它的失灵对整个经济链条的破坏显然也是不可小看的,一个可以想见的结果便是,大量企业很可能倒闭,职工失业,失去预期收入,他们向银行支借的房贷将无力按期归还。但是,即使出现这种情况,对于银行来说,也并非想像的那样可怕,因为我国的房贷业务都是抵押贷款,也就是说,购房者在还清房贷之前,所购房屋并不是属于他的,一旦被确认为无力还款,银行可以要求拍卖其房屋,从而保全信贷。所以,房价下跌,购房者还不出房贷,倒霉的只能是购房者自己。
显然,房价下跌,最着急的显然并不是银行。现在来看,倒是地方政府需要进行这种压力测试。 从表面上看,限购是为了打击投机力量,但我们不要忘了,正是地方政府的怂恿、拉拢,才使投机力量在房地产市场坐大,成为钳制市场的一股重要势力。即以海口市来说,该市去年财政收入增加额中的一半是由房地产业提供的,但海口的房地产业很少本地的刚性需求支撑,购房者主要来自岛外,外地购房者占到了购房总数的七八成,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为了移居海口而购房,而是空关在那里等待升值。显然,当这部分力量全面受阻以后,海口严重依赖房地产业的地方经济立刻露出困窘之态。海口市地税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该市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的收入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今年3月的房地产业营业税收入仅为5973万元,同比下降高达67.9%。海口的限购政策在2月28日出台,至今刚好两个月,但海口市已经有点扛不住,可见这项政策不管有多少可以斟酌之处,它确实触及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要害。
地方政府面对房价下跌,无法像商业银行那样把风险转嫁给购房者,只能自行消化。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已经对房地产“引擎”产生了深深依赖的地方政府,有能力消化这种风险吗?因此,每一个地方政府不妨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本地房价全面回落,甚至跌去50%,地方经济将出现怎样一种局面?地方政府有能力解决房地产业陷入萧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吗?很显然,如果面对这个问题只能交白卷,拿不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那么一个可选择的路径便是像海口市市长所呼吁的那样,改变限购政策,再度向投机力量打开绿灯,利用这股力量重新堆砌起房地产泡沫,以此来增加地方的税收。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其实我国房地产市场成型以来,已经进行过多次的调控之所以半途而废,关键就在这里。现在,市场的走向又一次向地方政府提出了这个严峻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