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文化的历史典故


蛋文化历史典故

 
挂蛋兜的来历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女娲找瘟神论理:“今后不允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我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不许你胡来。”从此,端午挂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这天,母亲们将咸蛋煮熟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

    后来,挂蛋习俗发展为相互送蛋,寓为送蛋送福气。民间还有结婚、生小孩、满月送“红喜蛋”,上岳母家送皮咸蛋等习俗,都是图个吉祥圆满。

 

端午节是五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每到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母送节礼,俗称“送端阳”,对未婚准女婿和新婚女婿而言尤为重要,端午节是我国最隆重的感谢岳母的节日,因此又称“岳母节” !

     端午节这天女婿们都要孝敬岳母,送上烟酒鱼肉、粽子等,而送蛋(皮蛋盐蛋)则是必不可少的,送蛋的习俗历经两千多年历史延续至今,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蛋可以健体驱邪;蛋可以孕育生命,象征着生生不息;蛋圆可爱,寓意着吉祥圆满,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端阳”送到,娘家自然少不了款待女儿女婿一餐,其间女儿女婿说些感恩孝顺的话,岳母则叮嘱要和和气气过日子,母女情深,其乐融融。

 

中秋与蛋

   相传,中秋节起源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传说射日英雄后羿巧遇王母娘娘求得不死药,交给爱妻嫦娥珍藏,被小人蓬蒙偷窥伺机抢夺,危急之时嫦娥吞下不死药,无奈飞升到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从此后羿只能在中秋月圆之时登高,并摆上圆圆的饼和圆圆的蛋品,遥望月中嫦娥,祭相思之情。

    此后,每年的中秋月圆之夜就成了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由于中秋节以月圆为象征,所以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这天人们登高吟诗、泛舟赏月、品月饼、吃团圆蛋等,共庆佳节人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家人团聚,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更是以圆月来寄托深情。蛋圆似月,古往今来就是象征团圆的吉祥食品,蛋圆人团圆。中秋节素来有吃月饼和吃团圆蛋的习俗,圆圆的月饼和圆圆的蛋,是象征吉祥团圆的食品,又是中秋节人们相互表达祝福的纽带。

   团圆佳节,送上一份神丹团圆蛋,品着团圆的滋味,感受思念的情浓。

 

红喜蛋的来历

    相传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擒拿刘备,索还荆州。诸葛亮识破了此计,命赵云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护送刘备去江东成亲。娶亲的人到了东吴,逢人便送红喜蛋,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传进深宫,吴国太大喜,命孙权立即为刘备和孙尚香举办婚礼。孙权无奈,只得假戏真做,于是有了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此后,向亲友分发红喜蛋成为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结婚、生育、做“满月”、给老人祝寿以及其他各种喜庆场合,表示庆贺以图吉祥。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

   关于“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到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

   后来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仿效,用地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连秆的地菜,剪掉根须,折成几段后捆成一小捆,配上几片生姜,鸡蛋熟了用筷子把蛋壳敲破。

   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农历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就形成了风俗。

 

 

 

春节,拜年蛋

   春节又叫“过年”“团圆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腊月三十这天,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因蛋象征着家人团聚、和和美美,故又称“团圆蛋”,是团年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席间,晚辈孝敬老人“团圆蛋”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会叮嘱后生晚辈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拜年”是春节里重要的习俗,给亲朋好友送上一份“拜年蛋”,祝福主人财源滚滚、吉祥如意,人们会说“蛋到福气到”!主人家往往会用糖水蛋、红蛋、蛋饺来招待客人,有祝福新年财源滚滚之意,同时也祝愿客人生活美满和谐。

 

立夏,吃蛋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zhù)夏。”(疰夏:夏季的常见病,因素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

   民间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 “疰夏”。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在小孩子的胸前,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这天吃鸡蛋能保佑夏日之平安,经受 “疰夏”的考验。

 

岳母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每到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母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端午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感谢岳母的节日,因此又称为“岳母节”!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不过,女婿们还是得小心翼翼。端午节这天女婿们都要孝敬岳母,要给岳母送咸蛋、酒、鱼肉等,以表达感激之意;席间女儿女婿说些感恩孝顺的话,岳母则叮嘱要和和气气地过日子,一家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送端阳”对未婚准女婿而言尤为重要,假如女方答应男友这天到自家做客,那婚事便十有八九了。所以,也有不少男青年以此来试探女方的想法,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的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

端午送蛋的习俗已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端午送蛋,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送蛋就是送福气。

 

立蛋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这一天,中国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立蛋比赛, 春分立蛋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据天文专家介绍,春分这一天是时间的平衡,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地球的引力会发生变化,是白天和夜晚的平衡,鸡蛋所受到的重力会随着引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鸡蛋会更容易站立起来,稳定性最好。

   也有物理学专家认为,要立起鸡蛋,和是不是春分并没有关系,而是纯粹的力学问题。因此要立起鸡蛋也有绝招:挑鸡蛋、寻找支持面、手要稳几个方面都很重要,使鸡蛋重心就能足够低,并保持平衡。

   现在每年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做“立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已经成为“世界游戏”。

 

绘蛋、蛋雕

  远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于是人们将鸡蛋染红,称其为“彩蛋”,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后来发展到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这是最初的绘蛋。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

   彩蛋在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都是吉祥、祝福的礼物,大约在中世纪时代,开始有人将蛋壳予以彩绘装饰,取其具有“新生”,“重生”之意义,而使它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此一习俗迄今仍流行于欧美各国深受基督教影响之地区。

端午节与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听,并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到秦国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悔恨交加,忧郁成疾客死秦国。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秦兵攻占郢城。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流放途中,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悲痛不已,于五月初五自沉汩罗江。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传说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百姓拿来了五色丝粽子、咸蛋投入江中,以驱鱼虾、蛟龙;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楚国百姓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抛洒粽子、咸蛋,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寄托哀思。端午节吃粽子、咸蛋,喝雄黄酒的习俗被流传下来,划龙舟也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