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LTE之战四大看点


  “中华”LTE之战四大看点

  文/毛启盈

  4月28日,媒体报道称,华为已经于当天正式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通讯(“中兴”)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其侵犯了华为的专利权和商标权。起诉书内容包括:中兴涉嫌侵犯了华为有关数据卡和LTE技术的一系列专利;未经华为许可,在数据卡产品上非法使用了华为的注册商标等。很快,中兴表示很震惊,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该消息发出后,笔者在微博中称,中华专利之战将掀起新一轮媒体炒作,但是这种现象不足为奇,通信业作为技术紧密型产业,交叉授权的现象很普遍,和此前中兴与爱立信互诉一样,其实质仍然是4G市场之争。

  其一,专利之战属于正常市场行为。此前,爱立信在起诉中兴涉嫌侵犯GSM相关权益,中兴反诉爱立信侵犯LTE的专利权,有媒体甚至联想到这样的情景,中兴陷入华为、爱立信的包围圈,中兴起诉爱立信是“以战求和”。其实,由于通信业技术密集性的行业,高科技日新月异,谁也不可能像封建庄园那样“自给自足”,所以,交叉授权引起的纠纷,颇为正常,不存在帮派之争。

  其二,应该看到“中华专利之战”的积极意义。尽管中兴、华为都是极其令人尊敬的跨国企业,并驾齐驱走出去为中国制造打造国际品牌。但是,兄弟之间明算账,毕竟是拥有各自利益的商家,中华两家的专利数量不相上下,在LTE专利布局更是几乎一致。所以,将官司打到国际上,家丑外扬。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华为中兴的成熟,有争议可以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其三,关于4G市场之争,因市场这个蛋糕并没有做起来,所以还是精诚团结,先做好市场,再图谋利益分割。华为和中兴都是“千亿俱乐部”成员,在LTE的专利拥有上不分胜负。如果能够联手将欧洲、美洲市场拿下,那么,与爱立信之争的博弈就显得轻松多了。但是,如果华为阻击中兴,那么,最大的受益者将是爱立信,这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并不是好事。所以,有人希望主管部门出面协调,通过坐下来谈判处理,我觉得是极其有必要的。

  其四,通信业毕竟和互联网、娱乐业迥然不同,所以,双方都无需媒体介入进行品牌的炒作。“3Q大战”就是媒体炒作的一个败笔,最后受益的是法院和某些媒体,受害的则是亿万用户。数据卡的外观专利,rohs商标的设计,并非核心专利,诉讼侵权,实则小题大做。“中华之战”如果媒体不克制,将会被国外媒体借题发挥,尤其是华为持续被海外妖魔化,教训深刻,受损的不止“中华”两家,包含“中华”共同的客户——运营商,渔翁得利的必将是西方厂商了。所以,建议各方基于事实说话,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