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数据警示刘易斯拐点恐将提前到来


  昨天下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达13.4亿,年平均增长率0.57%,比10年前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则下降了0.5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占51.27%,女性占48.73%,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为118.06,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公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

  人口数据看起来比较枯燥,但却意义重大,因为它展现了“人”这一社会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国家最宝贵资源的整体构成情况,数据反映出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过快增长势头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快;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的不平衡形势在未来会加剧,四是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看到这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不由得想起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在公众中引起激辩的放开二胎话题,如果说当时很多议题只是基于观察和预测的话,那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则以扎实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实行了30年的以独生子女为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接近需要调整的当口,逐步走向二胎化或许已成为越来越现实的选择。

  如果从1971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报告》开始算起,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整整40,这40年取得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容否定:少生4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为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但万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在原有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接近不容忽视的地步。如这次普查显示,“一胎化”政策导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口内部结构失衡,逐年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中国变成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男女比例失调则可能带来日趋严重社会问题。

  对中国经济来说,意义更大的可能是“刘易斯拐点”的逐渐逼近,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提出每个国家都会遭遇一个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上涨,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所谓的“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今年年初发生大规模“民工荒”的时候,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及一些专家就据此推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有可能提前到来,而此次普查结果或许就提供了数据验证: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已低至0.57%,0-14岁人口迅速下降(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而60岁以上人口则快速增长,这意味着新产生的劳动力正逐渐减少,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则在增多,此消彼长之下,在未来不远的某个点,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跨过巅峰开始出现负增长,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依赖劳动力供给量大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优势条件丧失后,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开始掉头向下,应及早拟就应对之策。

  此次普查结果数据报出的人口之少,已经超出之前的预计,根据2010年的统计公报预计,2010年末全国大陆的总人口134100万人,而本此次六普的数据却显示,2010年11月1日参与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普查数字低于统计公报数字,这还在多年来是第一次。

  诚然,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不是说调整就调整,但我们亦应注意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的时候,曾经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现在,30年时间已经过去,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年平均已经低至0.57%,在这一有利条件下,再结合一胎化导致的弊端,重新讨论与审视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可谓正当其时。

  最后需要厘清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之间大有区别,独生子女政策或可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则不能动摇,这也是胡锦涛主席所说“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的题内应有之义。尽管外部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多有非议,但如放远视野就会发现,计划生育不但是中国目前的选择,而且也很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共同的选择。地球资源有限,而人类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却不停增长,再加上寿命的延长,一旦人口总数达到极限,即便仅仅为了生存,全人类也会集体选择有计划的生育、繁殖政策,直到人类有能力离开地球,在宇宙范畴内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