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与被朋友


  常常读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每读罢,似乎觉得自己想象力严重“短缺”。我无法穿越时空隧道,复制还原2000年前孔圣人迎接远方朋友的情景,难以体验远方朋友到来时的无穷快乐。也许,这句话所包含的积极人生意义,不仅今天我们难以理解,恐怕以后我们的子孙们更难理解。

  我的父亲,今年97岁了。以前,每逢节日,特别是春节,父亲一定要念叨,你“问叔”如何如何,你“绪叔”如何如何,你“左成叔”如何如何。自我记事的时候起,就一直见证着父亲的念叨。“问”,“绪”,“左成”,父亲叫起来很自然、很亲切。我小时候,还以为“问叔”、“绪叔”、“左成叔”是我的什么要紧的亲戚,父亲在念叨亲戚的什么事情。父亲的解释总是拐弯抹角,转来转去,云里雾里,多次叙说我还是没有搞明白。后来,大哥告诉我,这三人是父亲在华阴北演家村自小玩大、沾亲带故的朋友。1959年三门峡库区移民搬迁,迁到蒲城之后,四个人搬到了不同的村子,往来不方便了,但情谊不减,思念加深,牵挂多多,偶尔走动。岁月无情,不留朋友。父亲的朋友,一个接着一个成为过去的人、记忆中的人。现在,父亲时常心中默念朋友,独守沧桑,倍感孤独。

  信息交流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也是增进感情的媒介。但在过去,通讯不方便,交通不方便,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不容易。朋友之间通讯难,见面更难。在黄土高坡,“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也是常有的事。托信得过的往来人捎带信物,是亲朋好友联系的重要方式。加之,受书写和阅读能力限制,如果过上一阵日子,在两地之间无信得过的人往来,便出现了“音信全无”状况,有时还会有“误传”,一半欢喜一半愁。友情如烈酒,珍藏越久,味道越醇香。思想是心上种田,思念是感情在心里成长。杳无音信,加深了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牵挂之心。所以,叔叔每次来,家里人总是感觉“突如其来”,很突然、很意外,自然也就很惊喜!这时候,家里就像过喜事一样,所有人忙活起来,为叔叔准备餐饭、礼物和留宿过夜用物。父亲与叔叔款款而坐,吸烟喝茶聊天,话思念叙家常。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好像一成不变:“就说么,也该来了嘛!”父亲激动,家里人热情,我从中感受到了朋友是无声的力量,朋友是无比的珍贵。父亲与老朋友分享了一生的快乐。现在回想起来,这似乎有点“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味道。可想而知,在2000多年前,通讯、交通条件更差,朋友自然更珍贵、力量更大。

  朋友是有交情的人,是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文明加速替代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加速替代乡村文明,朋友关系也处在加速发展与变革当中,人们的作息发生巨变,人们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三大变革”影响尤其巨大:一是社会分工加速,改变了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的状况,更多人口成为工商业从业者;二是社会流动加速,改变了大多数人口终身守望、息息相通的格局,更多人口成为迁徙人口;三是社会虚拟加速,改变了见面才是朋友的交友模式,更多人口成为未曾谋面的网上朋友。我们的朋友圈迅速膨胀,有儿时的伙伴、玩友,分享童年快乐;有小学到大学的同窗、学友,分享同窗快乐;有参加工作之后的领导、部属和同僚,分享同事快乐;有多种渠道靠近的乡党,分享同乡快乐;也有网络世界的朋友,分享同网快乐。职业的流动性越强,朋友圈子越大,更新速度越快。朋友如潮水,潮起又潮落。在茫茫人海中,与我们分担一生、分享一生的朋友,越来越成为“奢侈品”。

  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现代服务日见兴盛,全方位地增强了我们结交朋友的能力。我们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结交数量更多的朋友,而且可以与朋友保持更加密切的信息联系,更多样化的情感沟通。近处的朋友常相聚,远方的朋友常联络。即就是不常见面,远方的朋友在到来之前,也自然是电话、短信、E_mail、QQ,必是“有约在先”,因不再“突如其来”而缺少意外惊喜,全家人不再忙活着准备餐饭、礼物和留宿过夜用物,需要做的是接站送站、下单埋单,缺少参与其中的乐趣。当然,应当直面的是,随着朋友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朋友圈演化速度加快,分配至每位朋友的感情浓度有所稀释,由此带来类似的快乐体验强度趋弱。

  朋友圈在加速膨胀,由此带来许多人际交友的新挑战。有人研究证明,一个人结交朋友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朋友数量增加,可能意味着分配至每位朋友的资源消减,导致朋友关系质量下滑。有些人恐怕记不清、说不准自己到底有多少个朋友?甚至内心疑惑:究竟谁是真正的朋友?我的注意力资源短缺,记忆力不是很好,尤其是记人能力差。有时对面来人热情招呼,我却面无表情,相对无语,以为是认错人了。也有人突然造访,找上门来,说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有鼻子有眼儿,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我却实不相瞒,毫不掩饰,想不起来就是想不起来。这种“朋友”的突如其来,确实让人倍感意外,但少了惊喜,缺了快乐,多了别扭与不自在,制造了冷场与尴尬。还有人说是“朋友的朋友”,也算是朋友吧,但时常连所说的朋友也记不清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被朋友”,有一半归责于自己脑袋不好使。脑袋不好使的不止我一个,我身边不少人都曾遭遇类似的烦恼与困惑,不止一次成为“被朋友”的对象。随着交往人群数量增加,脑袋记不过来,就请手机帮忙。第一次见面,或者第一次联系,赶紧把对方姓名和号码记载在手机中,下次有电话进来,一看姓名就知道是谁来着。在号码簿中,有一些同名同姓的人,时间久了,也就难以分辨那个是那个了。一些人不常联系,自然还原成“陌生人”。过上一段时间,就需要将手机中已经回归“陌生人”的名字予以删除。

  信息时代,朋友尽在手机中。手机中的朋友,有些经常见面,频频相邀相聚,全方位交流,这种因故偶尔交流中断,牵挂之心、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些经常通话,信息交流畅通,保持情感连续互动,时常有牵挂之心、思念之情;有些较少通话,却短信不断,也常有些许牵挂之心、思念之情;有些则偶尔有通话记录和短信往来,也是牵挂,也是思念。另外一些朋友,出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世界的朋友,围绕着网络这个“大餐台”,制造和消费着各色各样的精神食物。有些朋友制造你需要的精神食物,有些朋友则消费由你制造的精神食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你需要的精神食物,低俗还是高雅,优质还是劣质,都会在网上找到“知己”。这种朋友之间形成的制造与消费、共同制造、共同消费从不间断,逐步升级,形成相互依赖的精神食物链条,以致谁也离不开谁。当你一段时间离开网络,网友就会牵挂,就会思念,就想知道现在的你,究竟怎么了?

  朋友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极其珍贵的非物质财富。一个朋友一条线,一群朋友织成网。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世界,就是朋友世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比之过去,现代社会中,朋友更加重要。过去多数人居家,工作生活一体;现在是多数人出门,工作生活分立。过去是居家有朋友登门,现在是有人登门交朋友。生活需要朋友,工作更需要朋友,提高工作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增加朋友数量,提高朋友质量。好朋友,受益一生;坏朋友,纷扰一生。所以,结交朋友,关系一生,必须慎之又慎。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良莠不及,结交朋友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谨慎交友,宁缺毋滥。阻止“被朋友”,隔绝“带毒者”。固然,我们难以做到“个个朋友有益”,但应当力求做到“个个朋友无害”。非常之举,必有非常用心。特别要警惕“糖衣炮弹”,“甜言蜜语”。貌似热心肠的“笑面虎”,不循常理阿谀奉承“套近乎”、不顾脸面点头哈腰“献殷勤”,有事无事隔三差五“送礼物”,必是“良苦用心”:把他的思想播种在你的心里。急火攻心,急功近利的人,原形毕露,倒也不难对付;但若遇到“深藏不露”,有“慢火炖青蛙”之功的人,就不那么容易对付了,若遭遇“温柔陷阱”更难对付,一定要清醒又清醒,提防又提防,谨慎又谨慎。在人世间,不仅有带毒的玫瑰,也有带毒的朋友。有人如“窃贼”,与人结交,的目明确,一心惦记人家“资源”,不敢明目张胆行抢,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结交朋友,取得信任,趁机窃取。被朋友欺骗,被朋友出卖,被朋友背弃,被朋友套牢,被朋友背后捅刀子,主要归咎于我们交友不慎,不幸结交了思想带毒的朋友。思想带毒,侵染力极强,危险而可怕,需要切实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决不结交思想带毒者,彻底清除带毒的朋友。当你“被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敢于面对,敢于戳穿,切不可姑息迁就,以绝后患。

  如果无质量保障,宁愿少结交几个朋友。朋友圈加速膨胀期,结交朋友更要谨小慎微。维系朋友的是交情,连接交情的是信任。我们要信任朋友,取信朋友,让朋友放心,有安全感。但是,朋友有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朋友链条越长,信任风险越大,“被朋友”的可能性越大。只有更加小心谨慎,才有可能防止出现巨大的信任危机。大多数出问题在自身,也有不少是被“带毒的朋友”拖下水。不慎交友,甘愿“被朋友”,结交“带毒的朋友”,无异于引火烧身,自毁处世根基。

  如果说在传统农业社会,结交朋友是一件很自然、很愉快的事情,那么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速推进的时代,结交朋友则是一件科技含量较高,发现机遇与迎接挑战并存的事情。结交朋友的机会增加了,“被朋友”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有毒者”也可能“暗度陈仓”,所以结交朋友的挑战性随之增加。为此,需要我们注入更多的情感、心思、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以为,应该把结交朋友能力作为自我领导力的重要内容。就是说,提高结交朋友的能力是自我领导力基本修炼的必修课。但愿大家从善交朋友、广交朋友中获得更多心流体验、体味更多人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