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国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即将出台的“中国种业发展规划纲要”,将是有史以来关于中国种业发展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们与1999年出台的“种子法”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对因而得到了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和欢迎。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种业新政出台 的背景及其宗旨,来评估一下这一改革的意义所在。
从1996年孟山都公司在美国首先推出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获得成功之后,开始掀起了种业全球并购和扩张的风潮。在从1998年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全球的种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迅速集中,逐步形成技术和资源垄断 。孟山都公司先后出资近200亿美元收购世界各地的种子公司。在收购以外,还通过“战略合作”和“技术许可”的方式,抢占市场资源迅速崛起为种业老大;杜邦公司先后出资100多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种子企业 - 先锋公司,后来有进行了无数次规模较小的并购,完成产业链的布局;先正达公司虽然动作较慢,但进入21世纪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较大的并购行动。除此之外,拜耳、陶氏等也分别集资数十亿美元收购各类种子公司。原本极为分散和有限的世界种业资源基本被“世界列强”瓜分完毕;
第二,生物技术强势发展,横扫传统种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在市场上的抢眼的表现,它已经打破传统种业的不同作物、品种和地域的隔阂,改写传统种业游戏规则。种业已经从一种地方特色和自给自足传统的“小农经济”,“边缘性”产业,转变为全球布局与资本市场的战略游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行业进入和竞争的门槛;
第三,种业整体发展提速,产业分化明显。在世界种业巨头的笼罩下,传统分散的中小种子企业面临重新定位:要么“被”并购、“被”整合和“被”结盟,成为大公司生物技术的“载体”和附庸;要么向产业后端延伸,走差异化和服务化的道理,以谋求生存的空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行各业进步明显,成绩斐然;但是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始终是步履蹒跚。
我国种子的现状是:1)产业分散,规模小;2)技术落后,发展速度慢,在个别的环节(如种子加工),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尚有差距;3)从基础研发、商业育种、生产加工、技术推广、营销服务各个环节割裂,产业化发展尚未起步 - 中国的种业还没有经历真正市场化风雨的洗礼。因此,面对社会其它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需求的挑战,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面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社会责任的重托,以现在的境况难以承载重任。种业发展的提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即将出台的“种业新政”非常及时,它在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广泛和深入的调研,有很深入和广泛的思考。虽然对于促进种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我们还未能了解全貌,但是由于参与了一些调研和座谈,对于这些措施背后的思考和倡导的基本原则是非常赞同的:
第一, 理顺科研投资和管理体制。这是一个产业能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过去由于我国科研投资和管理体制的问题,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没有条件和国家投资的各个科研院所公平竞争。各个科研院所用国家的资源投资应用科研,出了成果之后一部分转为个人收入,一部分转为小集体收入,造成国有资源和“合法流失”;进入市场以后,它们利用国家和社会公共资源,与市场化运作企业进行不公平竞争;在市场运作方面,由非专业人员操作,违背市场价值规律,零敲碎打,不能有效形成生更大的产力和社会效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干扰了产业的正常运作-这种体制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种子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之一;
第二,规范化操作。这是一个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企业大小,都应该在规范化的平台上运作。现在,仅在我国农业部登记注册的种子公司有8700多家,种子市场上多乱杂、假冒、套牌和诚信缺失等现象常态化。据有关行业主管官员估计,在我国目前审定的各种作物的一万多个品种中,三分之一品种有真实性的问题,未经审定的品种的问题更严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种业在科研体制和效率方面,在种子加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在技术推广和售后服务方面,与国外先进的企业并没有缩小差距,落后至少20年以上-最终受损的是中国农民的利益和种子产业发展的机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是必要的,小舢板再多也对付不了航空母舰;但是准入之后的规范化操作更加重要,这要求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效率,行业从业者观念的转变和自律,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第三,市场化运作。这是关系到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它牵涉到从行政主管部门到从业人员观念的转变,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逐步确立,市场价值和分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产业主体自身能力的配套和提升等。产业化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种子行业中众多的企业影响力不强,能力亟待提升,正是过去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造成的。引导和促进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无疑是是今后行业政策关注的重点,这也是这一次“意见”与“发展规划”出台的目的。
抛开具体的措施不谈,我认为,以上三个原则才是种业改革的核心。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种业又是农业产业的核心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因”,因此,种业也是我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产业。由于种业的特殊和战略地位,种业也因此必须上升为国家战略。
任何一次产业政策变革也可能会引发一部分不同的声音,这十分正常。但是,我们评价一个政策,要看它否对产业发展的全局有利,是否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有利。
种业改革的核心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