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遍认为,运费占总成本的30%左右,并不像媒体说的70-80%那么高。原因可能在于:寿光的蔬菜附加值较高,有品牌效应。比如,内蒙的蔬菜还要拉到寿光,然后再拉回去才能卖高价——这可不成本就增加了一大块嘛。大家也讨论,寿光应该把产品的检验标准、交易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减少物流成本。但可能这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高度协调、配合。
2. 对于要进超市的蔬菜来说,进超市的成本,普遍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一般占到20%左右。包括:条码、售货员工资、超市管理费、进场费等等。相应的对策,并不是超市直接去农村采购蔬菜,因为毕竟超市也有自己的成本考虑。比较合理的对策是:设立更多的社区便民蔬菜销售网点,或者让市民更方便、放心的到早市、当地菜场买菜。
3. 大棚的农户,一般来说种两个棚的话,一年就能收入5-6万(未计折旧费)。当地未出现蔬菜滞销的情况,蔬菜品相好、价格高,物流发达,流通渠道畅通(日均大货车有3万辆的进出量),农行配合的交易结算中心在资金结算、融通方便也起了重要作用。随机采访的两个种植大棚的农户,都是信心满满,非常乐观。有一个农户打算两年内就要在寿光城内买房子(均价约4-5千每平米,贵的7000左右)。
4. 各方面的成本上升有感觉,比如劳动力工资(对独立的农户没感觉,因为他们算帐不会算自己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但对农庄公司影响较明显)、汽油费、化肥的成本等,但是对农户来说都还好,还是有较大利润空间的。(不过农庄认为,还是劳动力的感觉最显著)。黄瓜这个例子很重要,可能是研究的一个好的切入点。
5. 食品安全问题比想象的要好(至少在寿光):(1)因为用了大棚之后,药用得少;(2)而且一些农庄公司考虑长期的土地肥力、产品的品质,用的是有机肥、还追加豆饼;(3)使用更多的生物方法,比如食虫螨吃掉害虫、棚内蜜蜂传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