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培先生良渚谈话纪要


    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群,最近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3月8日江浙沪徽四省市以及北京部分考古人士,一同参加了良渚邮票首发式和考古遗址公园揭幕仪式。会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在良渚遗址工作站听取了刘斌站长的考古新发现情况介绍,大家做了交流。良渚管委会吴立炜主任会用手机录音,我不会弄,就一边听一边对张先生的等人的谈话做了点笔录:

    搞遗址公园要找当时的道路,反过来思维,就是为观众参观找路线。因为建遗址公园与纯搞发掘不一样,挖完后能不能展示是个问题。殷墟遗址原来配合基建,遗址的格局如果搞不清楚,连参观路线都搞不出来,那就越来越糊涂。

    良渚遗址一批下来,要做三年规划、十年设想、百年谋略(江苏考古所长林留根插话:“这是十二字方针”。),准备挖百年。庞贝古城挖了200多年,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人家是硬遗址,咱们是软遗址。所以,良渚要搞清楚格局,才能保护,才能设计出参观路线。

    2006年良渚发现了城址至今,5年了,成绩要肯定:第一,搞出了300万平方米的中华第一城;第二,城墙通过试掘和钻探,能围起来了;第三,土垣形态有点像常州的春秋淹城,现在看外郭城也有希望,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又向前走了一步。去年起打探沟一年了,史前遗址比明清遗址难做,工作相当艰难,还有些问题不清楚。

    当时有一个思路,首先抓探沟。抓探沟目的是了解土质土色的特点,是古河道的土?打破堆积的土是什么土?活土还是死土?什么时代?什么性质?什么规模?目的都是认识土。

    会认土了,之后才是钻探,就容易些。但事前要有一个探方的布网,探沟要设在探方的某一侧。要有布网,探孔要有记录。这样就可以传宗接代地做工作,以后人家知道怎么接下去做。

    现在,城垣外的这个美人地遗址找到了水道,因此还要搞水道道路。通过已知求未知。抓河道,沿着河道走向打探,看有没有可能找到城门。但出于保护,不能多挖。

    接下来要做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前提是保护规划要搞好。要围绕格局、路线以及给观众看什么来做,尽管难以做到像陕西大明宫、更不能像故宫那么清楚。

    陪同张先生从北京来的社科院考古所朱延平研究院插话:从格局入手,统一布方,探沟探孔的记录要有一个系统,网格化(刘斌插话:“去年已经做了”)。还要有桩,从彭公到良渚都要做百年规划。古城周边可以500米一个桩,钢钉插下去,水泥再下去,这样,布方就可以引点了。到了古城范围,可以200米一个点,要用细桩。(高蒙河插话打断这位大学的老同学:“你说的太细太具体了,张先生今天主要讲大局观的东西。”)

    张同意我的说法,继续说道:别太抓具体的东西了。先把新发现的美人地的这条河道搞清楚,东南西北。河道的好处是可以通到城里。有了这个经验,其他几个城门也是通出去的水道。认清土质土色,先探。如果还是没把握,就开探沟、探方、这样做等于与外城垣结合起来了。史前陆路保存如何不好说,结构也难认,是吧?那就以水道为纲,因为水道通城门,通外垣。先搞清楚东部外垣,沿着河道走,河道两侧,你们看行不行?

    还有那位王宁远(良渚站成员,在场),脑子不错,名字是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意思。你们现在都是研究员了,还求啥?人员要固定,包括那个女孩子(去年新分来工作的刘晓洁,在场)。

    张先生说到这里见差不多了,环顾左右,点根烟,深深地抽一口,舒坦地问在座的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并点我道:“高蒙河,你有没有意见?”见他点我了,我就没客气地谈了不同意见:“我看你说着说着,又说到纯考古上面去了。你今天不是就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谈的么?应该谈参观路线、谈如何展示、教育、游览、休闲啊?!”

    张先生见我在这样说他,有点急,大声反驳我道:我是按这个说的啊!我提的是如何跑马占地的问题啊。现在挖的这个美人地河道,就在内城垣外,内城垣已经是死保了,那外城垣也要划出保护范围啊。外城垣的水道要先搞清楚,要划出来,走向、宽窄,古今变化都要划出来,现代河道有古河道的影子。

    我提出要搞清楚东部,是因为其他的西、南、北部基本范围已经出来了,东部还不清楚,那就难以划出保护范围,难以跑马圈地,搞遗址公园的建设规划就难以内外结合嘛。所以:

    第一步,抓东部,目的是抓范围;

    第二步,抓环城内外的水道,抓水域范围;

    第三步,沿城门水道找城内陆路,就是要上岸,上岸还要有码头;

    第四步,上了码头就由陆路,沿陆路再找通向城中心莫角山宫殿的干道;

    第五步,水道与外城垣怎么接?是水道还是陆路?

    要按这几步规划好。要多少时间?要向国家文物局报方案。也可告诉我,我帮你们敲边鼓。总之,要先把现在已经发现的水路找好,顺着水路上岸找陆路,沿着陆路找布局。通过已知求未知,这样才能既能为保护跑马圈地,又能做到百年谋略。

    会议结束后,张先生拄着拐杖,得意地向提问题的我反问道: “怎么样?我反应得快吧!” 我哭笑不得只能顺着他话:“我可没你那本事,不服也得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