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里面有多少铜臭?


 
 

    我们对故去的亲人,无时无刻不深藏着怀念,但是清明这一天,是他们“正式接待”未亡人的日子,按中国人的理解,这几天似乎应该彼此沟通更顺畅、信息传递更有效。

 

    平时人们交流,总要依赖一些现代化通讯工具,短信、e-mail,而清明期间与故去的亲人交流,却可以使用非物理方式:语不出口的心中默想就完全能够发送到天堂,于是每个扫墓的人究竟寄托了什么哀思,除了在天之灵,只有自己知道。

 

    笔者下文罗列几种“哀思”,读者不必对号入座,也不必找来交流,有则点头称许,无则嗤之以鼻。

 

    “娘啊,这墓地买亏了,花了5万多,原以为能增值,现在又说没产权了,20年后还要交租金,您老在里面好好享受啊。”今年的清明,有多少人说了这个话?或者不说心里埋着,我不知,你娘知道。

 

    民政部一位副司长近日对媒体表示,墓地只是租赁关系,不是产权关系,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签订合同时,20年是一个期限,20年到期以后,双方根据协议规定执行管理费的收费。

 

    笔者曾与人交换名片,对方看到“房地产评论员”的头衔,兴奋地握手说:“同行、同行!你们是搞阳宅的,我是搞阴宅的。”原来是一位墓地推销员,她所介绍的购买流程,从产权过户、升值空间、物业管理以及二手交易,确实跟笔者所了解的“阳宅”基本一样。据悉,确实有人投资了大量“阴宅”,办理了所谓产权等着增值,一方面自己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伺机出手。

 

    这下子理论上没了产权,靠租赁权增值,这事儿有点不靠谱了,这烦心事儿自己消化算了,别跟咱妈念叨,人家休息呢。再说了,如果“阴宅”投资过度不遭遇“调控”,早晚挤占活人的空间,造成“阳宅”土地稀缺,这谁都不想看到。

 

    “娘啊,请您在天之灵庇护子孙,让儿子下个月当局长、孙子明年上清华、媳妇的买卖日进斗金!”有多少人的哀思与此雷同?

 

    在很多人心里,亲人去世以后就不是人,而是神,不管生前是家庭妇女还是一介书生,都会被后人当做关老爷,负责为全家人送财和保卫工作。于是在燃香之后的许愿中,非常现实的请求就接连不断,求送财的、送健康的,甚至连很具体的职务竞聘和学生考试,都希望能得到庇护。

 

    赵本山小品中的白云大妈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典型,为了竞争一个火炬手,“你娘死了20多年了”也被抬了出来。

 

    是否有人跟他妈这么讲话?“您为几个孩子操劳了一生,我们现在都混得不错你放心吧,家里都好您什么都别管了,好好休息吧。”

 

    笔者也是扫墓大军中的一员,祖坟坐落地点比较原始自然,罕见人烟。买了几十块钱的“钞票”和一些香烛,燃起诉说哀思。

 

    一位护林员一直暗地里跟着我们,等仪式结束了他悄悄地走过去,将背上山的清水围着纸灰轻轻泼洒。我跟媳妇说拿一百块钱给他,人家很不容易,三岁的女儿问我,为什么给奶奶花几十块钱,给外人要花一百块钱。想了很久我跟她说,我们的钱奶奶花不了,活着的人也要靠劳动自己挣钱。

                                                               

                                                               法制晚报评论员  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