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东乱局,中国应“以静制动”




面对中东乱局,中国应“以静制动”

2011年4月5日/董秀成

 

  “中东”一词颇有历史意味,它源于欧洲列强在历史上的发明,有着十分“讽刺”的意义。“中东”这个词,其实用来指称这个地区向来就是一个混乱、纷争、分散、缺乏统一的地区,这里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从来就没有平静过。

    中东地区民族分布复杂,有阿拉伯民族和国家,也有一些重要的非阿拉伯民族和国家,还有各式各样的种族、族群和部落,例如有土耳其、伊朗波斯人、以色列犹太人、伊拉克库尔德人、北非的柏柏尔人以及南部苏丹人等等。

    尽管中东地区以信奉穆斯兰教为主,但其他宗教势力也很大,如欧洲和美国地区普遍信奉的基督教的上帝耶稣出生在这个地区,因此欧洲人和美国人对该地区有宗教来源的情结,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出现“十字军东征”之战争。另外,犹太人信奉自己的犹太教,而对于犹太人出身的耶稣并不信奉,因此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格格不入的。

    即使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众多人口中,又存在五花八门、繁多的宗教派别,比如逊尼派、什叶派和为数众多的部落等等,教派之间互相对立和冲突,构成一幅十分复杂的教派乱象。

    中东地区的某个国家、某个部落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国家、部落的发展,小部落未必小影响,大部落未必大影响,人们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今天是朋友,也许未来便是敌人,历史上的本拉登曾经是美国的好朋友,但今天成为美国头号敌人;历史上,伊拉克萨纳姆曾经与美国十分友好,但萨纳姆后来却变成美国“刀下之鬼”。

    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试图在中东扩大其存在或影响力都必须牢记“朋友可以转化为敌人”这一经验教训,避免对中东国家做出任何不必要的承诺,以免有朝一日反被喧宾夺主而陷入被动的窘境。

    从短期而言,美国还将是中东事务的主导者,它会强烈抵制其他大国借机插手甚至主导中东事务。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中东政治格局将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东国家绝对不会容忍由美国“独霸”该地区事务的局面,因此一定会积极寻求其他大国介入以抗衡美国影响,世界大国将继续在中东进行政治博弈,在合作中竞争。

    即使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面对美国势力衰退,也可能逐渐改变外交战略,在外交上将更加趋于多元化,会更加重视和加强与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的外交关系。

  毋容置疑,中国和其他一些大国一样,在中东有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尤其是有着重要的能源战略利益,因此在中东事务上,中国不可能缺少战略思考和战略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必须继续实施更加多元化的油气进口措施,增加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资源,最大程度地避免过分依赖于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

  从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在中东事务上应更加谨慎小心,尽量避免采取积极态度和过激做法,“以静制动”是当前最好的策略,立场中立、态度谨慎、道义支持、外交斡旋,这或许多少有点权宜之计和机会主义色彩,但却是最好的外交政策。

  当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能完全置身其外,必须承担大国责任,努力配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尽早解决阿富汗问题和伊拉克问题,支持国际社会在利比亚展开外交努力等等,外交多元化应该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主流,少树敌,多交友。

  从当前中东乱局上看,中国除了在外交声音上主张道德正义以外,不宜在具体行动方面采取任何动作,“不作为”或许就是当前中国最有利的外交政策选择,美国和欧盟在中东泥潭中陷入越深,对中国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