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做客新人文讲座畅谈清华与中国改革
清华新闻网4月2日电(学生通讯员 刘月)3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做客新人文讲座,为到场的逾400名师生做了题为《清华大学与中国改革》的精彩演讲。他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析了清华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情况,对清华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做出了积极评价,并对清华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培养出更多“黄金人才”表达了殷切的期望。
胡鞍钢首先从古典经济学对财富的定义入手,指出人力资本是新时代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素,并明确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的定义。他说,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才”指那些具有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溢出效应)、能够创造各种新增社会价值的人。
大学的正外部性包含了科学、技术和人才3个方面,是这3类外部性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叠加的总和,也是衡量一所大学的重要参照。他列举了大量权威生动的数据,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在科学技术和人才输出上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和国内大学做比较,与国际名牌大学相比,清华大学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这证明了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空谈,而是正在逐步接近的一个目标。当然,在一些学科,尤其是人文自然科学中,清华大学和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差距还很明显,需要学校更加关注和大力支持人文学科的建设。
在讲座后半部分,胡鞍钢结合国外研究结果,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清华校友在国家领导层中所占的越来越重的比例和所做的重要贡献,重申了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双肩挑”和“又红又专”传统对于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性。
最后,他指出,中国正处在近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需要多所“黄金大学”,培养众多的“黄金一代”的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科学创新中心之一;未来,清华大学还要进一步成为引领中国科学创新潮流的中心之一。
演讲结束后,胡老师就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的人生规划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九)“大学文化与清华精神”的第21讲。
胡鞍钢教授于195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早年研习工学,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Murray state University经济系、MIT人文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等大学做访问学者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情研究与公共政策。近期著作有《国情研究与教书育人》、China in 2020: A New Type of Superpower、《中国:走向2015》、《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等。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复旦光华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