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90后男孩“超级恋母”怎么办(图)?


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和母爱是不会健康的。任何一种爱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健全发展。反过来,爱超过了一定限度,到了溺爱的程度,也会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家教现场:90后男孩恋母怎么办?
文/柯云路

 

家长我有一个三岁男孩,一去幼儿园就生病,他告诉我,他害怕去幼儿园。一到幼儿园他就不说话,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就是不说。老师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干。在家里他可爱说话了,而且开始说话很早。他去幼儿园三个月了,前两个月去几天就生病,基本上没在幼儿园好好待过。从幼儿园回来以后,如果什么愿望得不到满足,脾气就特别大。

柯云路:首先,你注意到他对你的态度没有?

作为一个家长,你要知道现在最能影响孩子心理的是你。他这个反应,用心理学语言讲,是他在潜意识中不愿意离开你。他并不一定很自觉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装病似的情节,孩子自己的理智并不知道。

他潜意识中不愿意离开母亲,因此,就会有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个反应是对把他送进幼儿园的一种对抗,是在表示不满。

另外,他从小跟你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对你的依赖成了他的一种软弱,有可能当他面对陌生环境时,不适应和感到压力。

你现在重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说你因为孩子的这种反应(生病),从此就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自己带他,那么你就把孩子害了。他就不会有勇气走到社会中去。

所以,首先应该使他逐渐克服第一个情绪。要明白他为什么不满?要设法理解孩子,不要让他觉得你在排斥他,不要让他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要和幼儿园老师配合。请老师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幼儿园的生活中。这需要幼儿园老师配合。如果老师对这件事比较冷漠,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锐。你应该和老师配合起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要想办法使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产生对幼儿园老师的亲切感,这些要慢慢摸索具体的方法。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以后脾气特别大,其实是对母亲不满的进一步反应。做母亲的要特别注意,避免儿子产生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在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要爱孩子,儿子没有爱,未来的生活是不健全的,但是爱不可过分,否则孩子长大以后,不仅继续对母亲依恋,还会有控制母亲的情结。对这个问题要有审视,逐步把关系调整正确。

希望你能够处理好他与父亲的关系,不要把照顾孩子的任务独自管起来;同时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养孩子与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新的小朋友,你就要明确地鼓励他。逢人就讲,我的小孩喜欢和谁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经常以表扬鼓励来引导他,哪怕只有一点点迹象就要鼓励他。不要对孩子的缺陷进行指责,用引导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游戏的原则,奖励的原则,只要家长认识到这一点,一段时间以后,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从家庭原因来讲,有特殊情况和普遍情况两种。

特殊情况有这样三种,一种是有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者说父母中有一个人去世,家庭变故对孩子造成刺激和创伤,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病变。第二种情况,比如个别家长对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会产生精神创伤和心理疾病。第三种就是孩子遭受过外界欺凌,比如有流氓骚扰他,甚至有过性迫害,同学中有小霸王欺负他,这也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疾病。

当然,这三种原因数量比较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们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像小皇帝一样一味地溺爱。像刚才讲到的情况其实是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分不开的。溺爱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到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对孩子有种种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会变成专制,缺乏民主精神。让孩子在溺爱又是在管制中生活,这也容易产生心理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需要一种自在状态。

第三,家长们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小的溺爱,再加上对智力的高追求、高开发,这种偏向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和现在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升学竞争等等结合在一起,从孩子很小时就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和父母关系非常紧密,由此产生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按照大家还能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一般来说,女孩子容易恋父,男孩子容易恋母。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男孩的恋母情结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母亲成天带孩子,无微不至。这种情况下男孩对母亲的依恋就可能很畸形。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母亲呵斥来呵斥去,就好像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听话的妻子一样。这种现象要引起警惕。

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和母爱是不会健康的。任何一种爱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健全地发展。反过来,爱超过了一定限度,到了溺爱的程度,也要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有些家长很骄傲地对别人讲,他的儿子都七八岁、十来岁了,晚上睡不着觉时还要她搂一搂才能睡着,吃不下饭还要她喂一喂。家长这么讲话的时候,好像很骄傲很幸福,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这是葬送孩子的未来呀!一个男孩子十来岁了,离开母亲不能吃饭,不能睡觉,这是一种病。家长怎么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养?是往疾病上培养,还是往健康上培养?往一个强者方向培养,还是往一个弱者方向上培养?

父母溺爱孩子时,要思考这个问题。

 

独生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孩子上大学以后住校,和我相处的时间很短,我不知道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在想什么?

孩子:我和以前不大一样了,比以前自由多了。我也不愿意回到以前那种生活了:放学就回家,不敢在外边多玩一会儿。

柯云路:刚才这个家长很好,孩子也敢讲真话。

你要知道,家长和孩子都有相互依恋的心理。孩子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有可能孩子离开父母以后,一开始还找不到适应社会的感觉。反过来家长也是这样。一直和子女在一起,等子女长大离开自己以后也找不到感觉。

其实你的那种感受主要还是父亲的失落,当孩子离开自己时的失落,空虚感。

高中期间孩子每天还跟你在一起,没有必要。我认为孩子最好从初中开始住校。我的孩子从初一开始就让他住校,这对孩子绝对是有好处的,特别是我们这种独生子女环境。

孩子在离开父母的时候,既感到父母很慈爱,对自己很好,同时,他已经感觉到作为一个成年人独自生活的快乐和自由。他已经不需要父母管理自己了,但是他可以理解父母,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贴、照顾父母,这是他的角色。你要为这个角色感到高兴。

要警惕这个角色给你带来的软弱,什么意思呢?孩子大了,过去是自己疼孩子,现在孩子能疼爱父母了,结果弄得你软弱了。你成了“独生父母”了。

对你来讲,希望你最大的注意力要关心自己现在的人生。我也告诉家长们的,恰恰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自己的人生上,才可能使孩子未来有希望。

家长如果没有对自己人生的期望,仅仅把孩子的成长当做自己的期望,这对孩子是特别不好的,对自己也是腐蚀。特别是你这个年龄段,你要寻找自己年轻的感觉。什么时候孩子把你当朋友,喜欢跟你侃,侃得特来劲儿,你自己有很多新东西与孩子交流,这才可以。

千万不能当一个失落的、好像年纪越来越大的父亲,那就糟糕了。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感觉自己一天天老下去,这个概念太错误了。要找到自己重新生活的观念。 

 

>>>阅读《今天我们怎样父母》<<<

柯云路:药家鑫之罪该怪父母吗(图)?

>>>阅读《中国孩子成功法》


>>>阅读《今天我们怎样父母》


>>>阅读《天才少年的十二把金钥匙》


柯云路信箱:[email protected] 

>>>柯云路书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