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的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集中在两天不同的是,今年的寒食、清明和上巳三个节日集中在了两天。我们先来说说寒食。
说到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一般的老北京人都知道,这一天应该禁烟火,只吃冷食。但是,若是问一下为什么如此作为,很多的老北京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想当年晋文公手下的那个被山火烧死的大臣介子推。
其实,只要认真查阅一下相关历史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左传》及《史记》中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记载介子推被焚而死的书籍均是成书秦汉之际或更往后的《庄子》、《韩诗外传》和《新序》等。
我们由此可知,介子推焚死说在秦汉之际才开始得以流传。而中国人过寒食节的历史可要比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开来要早得多。原因在于:寒食节禁火冷食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司火的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大火星),心宿又名商星。参星和商星是相对的,三月参伏,则意味着火见,也就是火出。自八月至来年二月,黄昏时都见不到大火星,故后人推广而统称为内火。所谓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皆出东方。二十八宿的龙神位于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季节,受到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间禁火、出火习俗。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老北京人寒食节期间的食品,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战国时,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墓祭至迟至唐代与寒食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