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工体!今晚,鲍勃迪伦!
今晚,工体!
今晚,鲍勃迪伦!
今天的北京属于所有热爱摇滚、民谣和诗歌的人,属于所有喜欢鲍勃迪伦的人!
今天是4月6日,是诗人埃里希·米萨姆出生、作曲家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逝世的日子,也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出生又逝世的日子,更是诗人王尔德开始服刑的日子。
今时今日,我和鲍勃迪伦同在一个城市,并在20多年里听了他无数遍谈了他无数遍写了他无数遍之后第一次和他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里亲历并狂欢。
20多年来,我在无数的文章、访谈中都表达过我对鲍勃迪伦的热爱以及他对我的深刻影响,他和崔健一样是迄今还活着的人中为数极少的真正影响过我的心灵的人。
我最喜欢的鲍勃迪伦是《暴雨将至》这首反战运动的圣歌,它和《答案在风中飘荡》等作品使迪伦成为60年代民权和反战运动的音乐代言人。金斯堡曾充满激情地赞美这首歌曲“尖锐和简约得就像《圣经》中的箴言”,金斯堡说,1964年他从印度回到纽约,一位诗人给他放迪伦1963年的这首《暴雨将至》,金斯堡听完后掩面哭泣,他说,一个“在路上”的颓废时代结束了,年轻的一代看到了亮光和生命的激情。
这首歌以兰波式的幻象贯穿始终,既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特征,却又洋溢着波德莱尔式的颓废。当记者问他《暴雨将至》是否影射了古巴核弹危机时,他回答说,暴雨就是很大的雨,不是原子弹。迪伦在整首歌中反复吟唱“it’s a hard”、“it’s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迪伦用他略带疲惫的嗓音和吉他简单的伴奏,让我们感受到暴雨来临前的狂躁,马丁.斯科西斯《出租汽车司机》中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那个司机也是处于类似的焦躁中,想着来一场大雨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冲得一干二净。
70年代末,迪伦回归基督教,和“披头士”一样摇身变成半个福音歌手,和后来U2乐队的灵魂人物Bono一样,歌词中充满圣经的语句。迪伦在67岁时专门录制了新版《暴雨将至》,并于次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举行的世博会上演唱了这首经典老歌。西班牙乐队阿马拉尔也录制了这首歌的西语版。
1993年,我写了一首摇滚诗《我要在下雨之前赶回家去》向迪伦和刚去世的江青致敬。
1994年,刚从美国回国的曼彻夫斯基以他的这部处女作《暴雨将至》向他的祖国马其顿表达了至高无上的绝望和忧愁之爱。
鲍勃迪伦对主流文化始终保持着反感和警惕,他认为,“我只是觉得主流文化很落后,是个骗人的把戏。它就像窗外那坚固的冰霜,你不得不穿着笨重的鞋子走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