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2碗粉给1碗的钱,就是不公平


前几天,和旧同事约去午饭,他是位韩国人80后,刚来中国不久。到餐馆,看到菜牌惊呼贵,我瞄了瞄他手上的菜牌,是几个30-80元不等的菜色(个人感觉在广州CBD地头,按那餐厅的档次其实不算贵了)。
 
点完菜之后,我安慰他说“这种地方菜价还算过得去,相比起我们几十万的年夜饭,上百万一瓶的茅台,这属于小儿科了”。他用不是很标准的中文夸赞我“你们(中国人)很有钱”。我很好奇的问他,在韩国吃一顿饭得花多少钱。他跟我讲,韩国很少见天价商品,上班族吃饭的花费都差不多,极少天价大餐。或者可以这么说,韩国很少人会为三餐发愁,因为到处的饭菜价格都差不多。
 
听完他简单的描述,我很惊诧,甚至有种沦落的感觉。在一个外国人眼中自己对现状的习惯,瞬间成了一幕奇景
 
在中国,基本消费品价格的巨大落差只会让贫富差距更明显,让民众更加感觉到公平与他们的距离,这是和一位做餐饮的香港朋友跟我聊的。以笔者的理解,“吃饭”就是一种社会公平的表现。所谓的公平,就是在经济实力雄踞世界第二的国家里,没人因为吃不起饭而饿死,不用为三餐卖命。
 
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社会公平与花多少钱”永远有扯不清的复杂关系,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我们看到的(1)公平被利益化、市场化;谁钱多 公平就向谁倾斜,有木有。(2)社会不公在商品价格面前裸奔,天价\暴利商品琳琅满目;那是有钱人的游戏,有木有。
 
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麻匪头头张麻子,他们一伙人在现在来说属于“黑社会”一类,那还是在旧民国时代。
 
虽然生活在一个腐败的政权下,但他们内心渴望公平,也渴望表现公平。一个记忆深刻的镜头:为报复张麻子,黄四郎的狗腿胡万对老六下套,诬陷其“吃两碗粉只给一碗钱,不公平”,而一旁的围观者无一人挺身,他们要么被“公平”的利益收买了,要么惧怕伸张公平而被其所害。最终老六为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惜拿刀捅进肚子,从肠子里掏出吃下肚的凉粉,表明自己确实只吃了一碗粉,表明他爹初进鹅城时,对百姓“公平”的许诺。
 
在《让子弹飞》剧情中老六死了,他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为祈求公平而死;最终谁能判定那场血案,至今仍是个谜(或许在那个年代,谁有枪谁就代表公平)。有观众大呼其大傻,中了别人的圈套送了命。可要深入想想,我们何尝不是也这样,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争取属于彼此认为的“公平”。
 
近几年,“公平”和“尊严”分别进入了政府施政报告,可能是当权者想想措辞有点不妥,也希望淡化社会在“公平与尊严”方面的缺失感,于是有省市用“幸福感”代替,它简短而华丽,新颖而堂皇。
 
我们先不去数落这个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怪相,目的更不是去指责谁。而是希望从政者自己先参透“公平”、“尊严”、“幸福感”的真切含义,然后再踏踏实实的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丁点,而不是忙碌于为政绩贴金的形象工程。
 
回过头来看,在吃饭这个问题上,虽然是件不起眼的事,但它却透视出了社会公平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生存与行动的支撑,如果连每一个人吃饭的公平权利都保障不了,都无法实现。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法公平,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都将如此。
 
领导,“公平吃饭”你说这事能办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