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ay与安第斯音乐1


    今天2011年4月6日,距离4月11日正好是7天倒计时。这个blog在10日满五年。到今天为止,博文1607条(不包括本条),平均算五年中每1.13天更新一条。访问量累计1273240,平均每贴访问量792.3次。

    感谢各位博友的支持。

    

     

厄瓜多尔Sisay乐队与拉美人  邹蓝

在厄瓜多尔馆,因为Sisay乐队,多停留了一阵。

进入中南美洲联合馆时,我根本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遇到中国的第一个安第斯山区民间音乐的乐队。

第一次遇见这类乐队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那是1986年2月。我无意中拍摄下一张照片,几年后才知道,那是来自南美安第斯某个国家的乐队。

第二次是1995年10月中旬陪我们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潼当团长的国家体改委、国家统计局、央行统计体制改革考察团在巴黎,地铁系统里屡屡遇到多个安第斯乐队卖艺,我也买了几张光盘。那时我已经开始在搜集安第斯音乐了。

第一次在国内看到安第斯音乐演奏,是90年代后期,大约1997/1998年,拉美各国使团在北京联合举办拉美文化周,其中的活动,我至今还有记忆印象的是哥伦比亚一个青年导演的电影“蜗牛Caracol”,以及在二环西南拐弯处的鲍家街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的一场拉美音乐演出,其中一个节目是安第斯音乐,不过只是两个人的演奏,不能算一个乐队。一个典型的印第安音乐乐队,一般需要四个人。

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的下面,就是地铁。车辆经过时的低沉隆隆声,是这个音乐厅的音响特征。当时演奏中,当然也有地铁的“伴奏”。

我查对了当时的文章,有如此的介绍:

1997年3月21日晚上,在中央音乐学院演播厅,来自秘鲁的两位印第安歌手用传统的排笛和短笛,配以吉它,演奏了《太阳处女Virgenes de Sol》和《欢跃Galopando》两首动听的民间乐曲。两位歌手没有想到会全场群情兴奋,面有喜色地加了《雄鹰飞翔El Condor Pasa》这首中国人很熟悉的乐曲。

据我记忆所及,这是拉丁美洲民间歌手第一次在中国演奏安第斯民间音乐。拉美十一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第二次拉美文化周,我受邀在墨西哥使馆看了拉美数国的电影,看了一个拉美画家的美展。音乐会是最后一场文化活动,最后一个节目,给我在国内欣赏安第斯歌手演奏的第一个机会。

安第斯排笛(zampona桑波尼亚)与我们常见的地中海式弯的排箫不一样,其状平排而不弯曲,一般由6-7根笛管组成,有时双排并连以方便吹奏。而地中海式排箫形式上共有20根笛管左右,单排。基本上只能吹奏轻快的乐曲。与地中海式排箫最大的不同,在于安第斯排笛有口径巨大者,可以奏出沉重的低音。口径细小的,发声高亢嘹亮欢快。单独吹奏的与中国的笛子几乎一样,有短有长,也有粗有细,以表现不同的音高。或称“siku西古”,或称“kena凯纳”。与笛子不同者,在于竖吹如洞箫。西方把这些风管乐器统称为“印第安笛”。乐手把几件音程不同的印第安笛挂在胸前,在吹奏时随时更换。其配器一般是与南美特有的吉它“恰兰戈”组合,风格独特。既可表现南美高原上欢快的主题,又能渲染出哀怨和凄凉的气氛。我觉得常吹奏出升半音来的印第安笛乐曲,有的伴有西班牙语或当地印第安克丘亚语的歌词,音乐感染力很强。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UjTFvkxs9o/ 这是一个视频连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