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整合长尾商店》的深度报道(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1-04/01/content_144476.htm),读来耳目一新。且不论怡亚通的思考和执行深度,就这一模式是否在传统商业领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值得认真研究。
长尾理论是美国《连线》杂志克里斯·安德森于提出,理论背景是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对传统的二八理论颠覆实践后的新商业规律。以谷歌、亚马逊等为代表的企业实践了这种颠覆。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但是到目前为止,长尾理论还主要局限在数字化的产品中,并且仅仅在互联网企业中实践。那么,怡亚通能在传统商业领域对传统的商品完美实践长尾理论吗?
根据这篇报道,怡亚通通过供应链整合降低商品的制造成本,通过380平台,减少代理商的利润盘剥,降低商品的物流成本,同时对无限多的终端商铺进行供货,实现销售的规模效应,以此实现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突破,从而获得上游品牌商、制造商和下游的商业终端都依赖的大供应链平台。这实在是野心巨大、手笔宏大的商业计划。
从长尾理论分析,纵轴是销售量,横轴销售产品。销售量越小的产品就越多,这就是那条长长的尾巴。随着展示成本的无限降低,如果销售成本是零的情况下,可实现利润的销售产品就无限大;如果产品销售成本固定,那么即便展示成本是零,这条长长的可实现利润销售的产品线也会在一定范围内中止。即便这样,长长的尾部的销售额也会大于等于前端销售量较大的少数产品的销售额。那么在怡亚通的长尾图上,纵轴应该就是销售量,横轴是各类商铺,而横轴的前段销售量大的商铺就是大型商铺,如大卖场或者大型超市,那条长长的尾巴就是无数的社区商店或者社区超市。
现在很多大卖场或者大型超市都有自己完善的直供平台,所以虽然占据了较好的地段,付出高昂的租金,但是它换来的却是极高的人流和商品周转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厂家的进场费或垫资,与此同时,它的直供平台给它销售的商品降低了物流成本(甚至有些大型超市直接从农户集中收购商品),因此,对这些大型超市而言,多级代理商的物流成本本来就很低,无需依赖怡亚通的平台。在怡亚通的长尾图上,它们就是图的头部。
长尾商店,就是那些分布在社区无数计的小超市或杂货店。过去,由于销量很小的缘故,它们一般都是从二级甚至三级代理商处拿货,有较高的物流和代理成本。当怡亚通介入后,它们可以从怡亚通处直接拿货。这就是说这些长尾商店拿到了和大型超市和大卖场几乎同样的进价,而它们的经营成本要远远小于前者,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你家门口的小杂货铺和小超市的商品价格低于大型超市和大卖场的价格。这就是怡亚通长尾理论的操作可能性。
区别在于,大卖场大超市的商品更加丰富,展示更加直观。一次性购买多类商品的便利性超过小杂货铺。不要紧,小杂货铺只要能够接受订单,一个电话给怡亚通,怡亚通24小时内送到,你只要下楼就可以在小区内的杂货铺买到。如果真是这样,大超市大卖场就鲜有人问津了。当大超市的人流开始下降的时候,它与供应商之间的议价能力就会下降,它自身的物流成本就会上升,于是,怡亚通就可以成为他们的依赖了。
这就是怡亚通的“长尾阳谋”。
未来很美好,逻辑很严密,操作难度在哪里?那就是前期的烧钱。而这颠覆传统行业的前期烧钱要大大高于网站的前期烧钱。足够丰富的品牌、足够丰富的商品、足够多的380调拨平台、足够多的快速反应商品调拨系统。同时,如果大超市大卖场与小杂货铺结成联盟,形成平价直供,怡亚通的长尾有何处立足?
这些都是笔者这个商业外行就能够看到的长尾阳谋的败点。
成否?败否?拭目以待。
而从个人来看,怡亚通应该专注于制造服务业领域,现在却伸手到水很深的商业服务领域。供应链线似乎拉得太长,胃口太大,风险在增加。
评:谢谢博友提供。 怡亚通的目标:推平商业世界,让商业世界运营得更快捷,更高效,成本更低,老百姓购买到更物美价廉的产品。只要符合这一目标,怡亚通的走法就是正确的。我也担心怡亚通线拉得太长,内部太复杂,管理风险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