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企业间专利诉讼


     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利就是一张纸,所表达的意思是我国虽然是一个专利大国(近几年的官方称谓),但有效专利、核心专利、可转化为商品的高质量专利却少的可怜,很多专利通过后,基本上就是发你一张纸,然后束之高阁,算作专利一件。试问这样的专利有什么用呢?单纯追求专利数量而忽略专利质量是近年来我国专利的一个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制造业水平明显提升,遍布全国各地密密麻麻的工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其中,只有很少数的企业脱颖而出,通过代工、模仿、消化、创新、发展等阶段逐步掌握了一些自己的专利,提升了品牌,以中国式发展之路逐渐走向了世界,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尔、华为、中兴等企业。

而这些企业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后续发展中,不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在国际化视野下参与全球性竞争,从早期一个专利都没有到如今拥有数万件专利,并在许多领域掌握一定的核心专利,能够可以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在专利谈判桌上平起平坐。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想,并不是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强大到这一步了,真正的原因是和世界同步同轨了。开始遵守由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制定的规则了。而这个规则其实就是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以便获取市场、赢得用户。

 

     事实上,这就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道,更是企业全球化运营必须遵守的规则。所不幸的是,熟悉并认同这一理论的中国企业还太少,因此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近期表示,未来20年中国仍然不可能成为全球技术领导国,我想这是一句给中国所有企业家和政府的警醒之言。

 

    近一段时间来,在通信领域的专利纠纷异常的热闹。恰恰说明在这个领域仍然是全球创新的最前沿。也说明这个领域的竞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同时,这些逐渐增多的专利纠纷也给中国其它领域想走出去或者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一个非常好的警示。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专利纠纷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专利纠纷,不要有害怕和抵触心理。专利纠纷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非常普遍的一种竞争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接到专利诉讼应该仔细冷静对待,组织专利部门认真分析起诉内容,合理应对。切勿盲目回应,并上升到某种脱离企业之间行为的角度。

 

    其次,要不断加强专利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专利的申报和日常维护,而应该是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要有长期的公司专利战略规划。尤其是涉及多家竞争对手的领域,更应该长期关注并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与竞争对手达成一定的协议。需要支付的专利费一定要支付,能够避免的也要尽量避免,当然能够依靠自己的专利获取专利费更是上策。在这里尤其是要避免侥幸心理,对于面向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必须把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知识产权放到同样的高度。最关键的是,企业要具备利用专利维护自身利益的素质。

 

    最后,如果自己掌握的专利多了,还得学会如何用专利保护自己。要善于利用一些国际规则,合理交叉授权,形成共赢局面。这就要考验企业专利团队的谈判技巧以及企业自身在专利积累方面的实力。以华为、中兴为例,最近10年其高质量专利增长十分迅速,因此也就拥有了和其他欧美企业在专利相互交叉授权谈判方面的砝码,更具备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当然,专利也是武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去打击或者骚扰对手,这也是规则。因此,面对各种专利纠纷,要学习规则,尊重规则,会用规则,这是中国企业急需要加强学习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