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人物》、著名金融畅销书作家陈思进先生专访
《财富》封面人物
文/张岱虎
2004年以来,旅加华人作家陈思进发表了一系列反映北美留学生活和揭露华尔街本质的系列书籍,在中国读者中引起了积极共鸣。他作为学术顾问参与的央视巨作《华尔街》更是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更为人熟知的则是911那天他跌宕起伏的逃生经历。
央视《人物》制片人王越这样评价陈思进,从一名奋斗在北美的普通中国留学生,到跨国金融公司副总裁,再到畅销书作家,陈思进始终没变的是那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独特的人生经历再加上历经风雨后的那份清醒,让他不仅对美国,更对中国社会现状有着更独到的认识。
在外公外婆的培养和熏陶下,陈思进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并在血液中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怀。然而,命运多变,陈思进和他追逐的梦一次次擦肩而过。在北美打拼18年之后,在看清华尔街的本质之后,在911事件的震撼之中,他选择离开华尔街,写出自己的故事,揭露华尔街光环后的阴暗,以警醒世人。
曾经在华尔街的顶级投行做到副总裁,但陈思进不认为这是成功。因为这项工作没有为社会创造出价值,他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当离开华尔街通过自己的书将人生感悟传递给读者之时,陈思进感受到了成功的满足,也缘了自己儿时的作家梦。
离开中国为缘一个自由梦
陈思进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他们的思想和经历对陈思进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身上既拥有外公从不言败、不甘示弱的坚强,不为一抖米折腰的傲骨,也拥有外婆的聪慧和善良。外公外婆期待的眼神,伴随着他走过了20多年的异乡之旅,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他不仅实现了外婆希望他出国长见识和做点事情的夙愿,也没有忘记外公的中国人要为中国做点事的朴素情怀。
外公16岁从学徒做起,靠自己的顽强努力毕业于当时著名的金陵大学。毕业之后立即被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录用,起薪为100大洋,是当时普通工人薪水的50倍。第二年薪水翻倍,以后每年都加薪。如果一直干下去,做到财政部次长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外公不愿意迎合官场的潜规则,便弃官而去。抗战日期,外公不肯为日本人做事而失业,因此全家生活非常艰难。
国民党政府倒台时,外公本可以远走国外,但他决意留在大陆。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观念,就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点事情。新中国成立后,外公被聘为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看到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外公工作格外拼命,竟然有一次昏倒在会议桌旁。
以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爆发,外公被剥夺了总经理职衔,还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待遇,最后饮恨终生。外婆出身官宦世家,既懂中国文化,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在照顾陈思进生活的同时,外婆还对他的学业严格要求。她要求陈思进不仅要学好中文,也要学好英文,给他打下了良好的中英文基础。
受外公和家人的影响,陈思进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大编辑、大作家。但是,也是由于外公的遭遇,高考时家里人坚决反对他学文科专业,以便让他“远离是非”。这使他第一次错过了成为作家的机会。在机械专业毕业之后,陈思进有机会搞专利翻译工作,这又让他燃起来了成为傅雷那样的大翻译家的梦想。但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次“反精神污染运动”又一次击碎了他的梦想。
那时,陈思进花了两年时间翻译了一部美国长篇名著,本来已经准备印刷,因为某些情节不适合中国国情,而被束之高阁。于是,为了寻求“自由”发展的梦想,陈思进来到美国留学。
走进华尔街想缘一个美国梦
初到美国,陈思进读“大众传播”专业。这时他才发现,要想自由的翱翔仅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是不够的,必须拥有一对坚硬的翅膀。大众传播专业毕业生在美国根本找不到工作。因此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再一次放弃自己的梦想,转而去学当时很时髦的计算机专业。此时,他的作家梦已经暂时让位于美国梦。
当时,陈思进的美国梦和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就是买好房子、买好车、赚很多钱。他希望能够买一栋大房子,让自己的太太在里面摆弄些花花草草。在纽约读计算机硕士期间,受一个台湾朋友的启发,他就做好了去华尔街找工作的计划。为了这一计划,他还学习了很多和金融相关的课程。学业完成之后,他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那时是90年代初,华尔街基本上是美国白人特权阶层(WASP)和犹太人的天下。但是,由于开始证券衍生化、交易电脑化,华尔街向东方人开启了一扇小门。陈思进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金融知识和专业的计算机背景,非常符合华尔街的需求。在经过充分准备和包装之后,拿到了很多面试机会。但由于没有劳工卡,很多大公司也不想为他提供担保,因此失去了很多进入华尔街顶级投行工作的机会。
外公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他执着的寻找。终于当时华尔街一家著名投行Bankers Trust需要上一个风险管理的项目,他们看中了陈思进,为他提供担保,让他获得了工作签证,从此陈思进开始了他的华尔街生涯。当时,他是Bankers Trust 风险管理部200多名员工中第一个具有大陆背景的中国人。
在美国长期居留最难的不是获得绿卡,而是拿到劳工卡(Labor Certificate)。从94年到98年,陈思进一直在Bankers Trust工作,并等待劳工卡的批准。就在劳工卡批下来的前一个月,Bankers Trust被德意志银行并购。由于雇主更换,陈思进获得劳工卡的希望破灭。
好在陈思进提前做了移民加拿大的准备,在获得劳工卡的希望破灭之后,他来到多伦多一家为加拿大皇家银行投行部开发风险管理软件的公司工作。工作三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陈思进决意重返华尔街,这是他第二次进入华尔街。
这次陈思进加入了BRUT ECN 做交易系统的管理工作。陈思进在2001年7月2日进驻BRUT ECN在纽约Broadway 55号的办公楼(位于华尔街金牛旁边),于同年9月4日搬进BRUT ECN位于世贸大厦80层的办公室。7天之后,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在世贸大厦倒塌前不到3分钟,陈思进跑出了大楼。靠着运气,他侥幸生还。
911之后,美国到处充满了一种热爱美国的情结。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陈思进决定继续留在华尔街,实现他的美国梦。华尔街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还要加班。为了便于工作,他和太太决定放弃买大房子的计划,租公司附近的小公寓居住。纽约的交通费用很高,停车费也非常贵,陈思进也没有买车。
当初进入华尔街之时,陈思进没有钱,只有一个美国梦。进入了华尔街,他解决了财务方面的困扰,却发现自己没有时间去和太太享受他们的美国梦。而且,随着对华尔街了解的不断深入,他感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不快乐。于是,他开始思考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出华尔街去缘一个儿时梦
陈思进衡量成功的标准有三个,这些都是北美的标准。第一,是否喜欢所从事的职业?第二,在这一行里是否杰出?第三,是否可以靠这一行谋生?如果三条都满足,就是一个成功人士。
以此三条作为评判标准,陈思进只满足第二和第三条。总共有30万人在华尔街打拼,其中能做到副总裁级别的华人仅有800左右。虽然不是凤毛麟角,但在华人中确实称得上杰出。按照华尔街的逻辑,这应该算是华人在美国投行做到的比较高的职位,只有被派到香港或中国大陆之后才有进一步升职机会。
尽管陈思进干的不错,但在金融界发展不是他儿时的梦想。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个大作家。华尔街唯利是图的的理念也不符合他从小培养起来的价值观。他的价值观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服务于社会,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陈思进认为自己在华尔街的发展并不成功。
随着在华尔街的时间越长,陈思进就越想脱离华尔街。他的离开分成了两个阶段,先是思想上的动摇,然后是真正的离开。911事件改变了美国,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陈思进。911之后,陈思进认为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了,真正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才是他真正的梦想。
经历了911事件,陈思进也开始对华尔街的所作所为展开了思考。金融机构应该是讲诚信的部门。但是根据在华尔街多年经历,陈思进发现在诚信的幌子后面是巨大的陷阱。华尔街并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但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家却为自己创造了巨大财富。这些财富只能来自于对别人的攫取。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华尔街的贪婪本性不会改变。
一本名叫《华尔街的肉:我从绞肉机中死里逃生》的书成为促使陈思进离开华尔街的最后推动力。该书作者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的背景和他非常相似,他对华尔街的深刻揭露和陈思进看到的和听到的事情不谋而合。陈思进选择了和凯斯勒同样的道路,离开华尔街,揭露华尔街。于是,在2007年底,陈思进带着太太离开华尔街,返回加拿大。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
在美国生活的头十年间,陈思进刻意让自己回避中文。911之后,儿时作家梦又开始在他心头萦绕。他本可以选择用英文来写,但是觉得写不出那个味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路过纽约的中国城,不经意中听到了有商店在播放李谷一的《难忘今宵》。那一瞬间,陈思进的心弦被触动了。他突然发现,自己看过的那么多百老汇的歌剧和听过的英文歌曲都没有这首歌曲感人。一曲《难忘今宵》打开了陈思进心中的中国结,从此开启了他的中文著作的创作之路。
2004年,陈思进发表了《闯荡北美》第一版。2008年之后,陈思进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留学生生活和揭露华尔街贪婪本质的作品。其中包括《闯荡北美》第二版、自传《独闯华尔街》和小说《绝情华尔街》等。同时,他还撰写了几本金融学专著,包括《金融让谁富有》、《华尔街这些事》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这些作品均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看到自己的书引起读者的共鸣,帮助中国人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和华尔街,陈思进才觉得自己有所成就。写书是他喜欢做的事情,又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陈思进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来缘儿时的梦想。
相濡以沫共缘一个作家梦
陈思进的太太小玲(笔名“雪城小玲”)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和他共同闯荡北美,可以说是陈思进的精神支柱。在生活上,小玲对他关怀备至;在事业上,帮他做出战略选择。小玲帮助陈思进走进华尔街,也鼓励他走出华尔街。两人之间相濡以沫,小玲理解陈思进的心绪,更知道如何才能帮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离开中国时,小玲在一家中国国有银行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来到美国后,小玲拿到了专业学位,成为了一名会计师。其实,她并不喜欢做这个职业选择。同陈思进一样,她喜欢写作,成为作家也是小玲童年的梦想。
2006年,在911事件爆发5周年之际,《外滩画报》邀请小玲写一下当时她在外面的感受。小玲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文笔令陈思进震惊,他发现小玲原来很有写作的天分。之后,陈思进就鼓励小玲辞去工作,在家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陈思进的主要作品都是由太太来执笔或润色,他则更专注在专栏文章创作上。《闯荡北美》第二版是由小玲来润色,并添加了描绘911撞楼事件发生时自己感受的章节。《独闯华尔街》和《绝情华尔街》都是由陈思进口述,小玲执笔来完成。在文学创作上,陈思进和小玲融为一体,共缘了他们的作家梦。
眷恋故土再缘一个中国梦
外公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点事情的朴素情怀对陈思进影响至深致远。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陈思进看来,知识分子不是以读书多少来衡量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应有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尤其现在,很多人读了不少书,却没有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来尽义务,他们只能称为知道分子。
陈思进在华尔街闯荡多年,知道华尔街的贪婪、狡诈和凶狠。中国的金融市场正逐步开放,是华尔街不肯放过的一块肥肉。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中国清醒的认识到华尔街的本质,知道如何与狼共舞。让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华尔街的合作中从兔子变成羊,从羊变成狼,再从狼变成狮子和老虎,能够在和华尔街的大鳄的较量中真正成长起来,这是陈思进的一个中国梦。
写书是实现陈思进发出自己声音的最好方式。在开始揭露华尔街的本质时,有很多中国人并不接受,这和他们平时所听到的华尔街不一样。于是,陈思进决定从头开始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对华尔街的认识。他写了《独闯华尔街》、《绝情华尔街》和《金融让谁富有》等揭露华尔街本质和以华尔街为案例讨论政治经济学的系列作品。
对于未来的写作构想,陈思进已经有了一些安排。陈思进和小玲准备联合撰写《共舞华尔街》一书,此书将财经和小说融为一体,不仅据有专业性,而且有极强的文学性。他还将和另一位作家合作,推出《美国为什么能》一书,书中将阐述美国为什么能在军事、文化和经济等实现全方位强大。在央视《华尔街》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陈思进和央视继续合作将陆续推出《金融的力量》和《货币》等系列节目。
在加拿大皇家银行的项目完成后,陈思进计划回中国发展,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和中国顶级媒体机构合作,从事图书和影视的策划及写作,从一个更宽的视野和战略性的高度来分析华尔街和金融市场,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社会责任和实现自己帮助中国实现富强和发展的梦想。
附:我的外公外婆——清明追忆
文/陈思进
我可以说是个非常不幸的人,从出生后的第三十九天起就不得不离开我母亲,无法像其他婴儿那样尽情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但我又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有幸被留在了外公外婆的身边,他们使我感受到了人间无私的爱和无私的奉献,使我懂得应该怎样做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对社会有所奉献的人。
我外公是个孤儿,他六岁丧父,十三岁丧母,十六岁不到便孤身一人从苏州到上海做学徒。旧社会的学徒工是“奴隶的奴隶”,我至今都无法知道外公当学徒工到底备受了什么样的艰难。然而,他却从学徒的起点上,奇迹般地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毕业于金陵大学——一所培养“社会精英”的学校。他的谋生之道除了当学徒以外,还兼做家教,写文章,搞翻译。
从我外婆的口中得知,外公在挣扎和苦斗中成就了自己。大学一毕业就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录用,起薪一百大洋,要知道那时普通工人的薪水只是两、三个大洋而已。第二年加薪到二百大洋,以后每年都加薪晋级,但因不愿去迎合当时官场游戏中的潜规则,他没做几年便弃官而去。若干年后,还有不少亲友为他的弃官感到“惋惜”不已,说是他这样的人才假如继续在财政部干下去,至少能当上“次长”(就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可他从不为此感到有什么可惜的,以致从此不再涉足官场。
特别是抗战时期,外公在沦陷区因为不肯为日本人效劳而失业,一家人生活在异常困苦之中。我舅舅是位作家,我从他的文章中读到,他很小的时候已感受到断炊的威胁,每当外公设法从友人那里借到几斗米回来时,他就有节日般的快乐。外公是在抗战胜利后才重新出来工作的,在中国四大书局之一的世界书局任高级管理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外公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观念,就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点事。所以,当蒋介石政府即将倒台的时候,外公的朋友为外公一家人作了出国的安排,甚至连出国以后的工作,乃至于舅舅、阿姨的就学问题都一一落实,但外公还是决意留在大陆。一解放,中国民主革命的元老——张元济先生力荐我外公到商务印书馆,不久便被董事会聘为总经理,随后带着上海商务印书馆全班人马搬到北京。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对中国文化建设贡献卓越,享誉海内外。那一时期,外公早出晚归倾心工作,有一次他因疲劳过度竟然晕倒在会议桌旁。他经历了少年、青年时期的奋斗;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动荡不安的年代,到了此时,似乎终于触摸到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似乎终于看到祖国和平、富强、文明的前景。即便因疲劳而晕倒,却又是在心情最舒畅的日子里,一切便自然不在话下而成理所当然,外公这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就是这样着陆的!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外公因在公开场合说了几句真心话被打成右派,此后便“运动”终生。我就是在外公当上右派之后降生在外公家的,由娇小瘦弱的外婆,在老年阶段,花了全部的气力和心血来呵护我,历经“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直到“改革开放”。
小时候每当我放寒暑假,外婆总会带着我到北京去陪一陪外公。半工半读孤苦的生活使外公养成从不言败、不甘示弱的坚强,他从不向任何人诉苦,更不会在我面前留露一星半点,他是一个相当严肃的人,但对我却格外的慈祥。或许他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就特别能够体察一个幼儿是多么渴求大人的爱,温暖的怀抱,轻柔的抚拍,深情的呼唤,这是一个孩子特别惬意的感受,这些都来自我的外公。后来才知道那时他早已是“右派分子”,被革去了总经理的头衔,只能参与修订《词源》的编辑工作。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期,他更是连编辑的工作都被剥夺,到干校去“改造”,于是修改编辑孙儿们的信件,便成了他最快乐的一件事。他把我和表弟们写给他的每一封信都加以编号,纠正信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给我们写上成语的出处。随后,外公再将修改后的信寄还给我们,要求我们重抄一遍后再寄给他看。前些年,我有个表弟也曾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他说:“爷爷是我一生的楷模,我一直在尽力争取像他那样,但再要找到像爷爷那样的编辑已经不太可能了。”
“文化大革命”后,外公退休回到上海,我们总算可以朝夕相处。可外公已然病魔缠身,垂垂老矣,没几年他就去世了。在我舅舅的一篇散文中,我看到他在去世前一个月对我舅舅说的话: “我的后半生什么事都没做,只是当了政治运动的对象!”记得外公去世当天,他的单位派人来征求外婆意见:丧事怎么办?外婆愤然回答:“人活着的时候要待他好一点,死了就算了,什么也别办!”外公去世时没有什么遗体告别仪式,外婆只在家中挂上他的遗像,带着我们几个晚辈向遗像鞠躬,作为悼念。
外公青壮年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壮志未酬,晚景是很凄凉的。然而他和外婆把能够给我的爱都给予了我,却把痛苦深藏在他们的心中。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能体味他们给予的爱,却不能察觉这爱的背后的痛苦。
我是外婆用牛奶、奶粉、米汤喂我长大。因为精心喂养和细心呵护,我非常健康。那时,家庭经济显然拮据,但外婆总是把我打扮得干干净净;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可口的饭菜把我养得壮壮实实,又白白净净胖乎乎的人见人爱的小男孩儿。当时上影厂筹拍电影《五兄弟》,我被选中,饰演老五,就是因为我长得胖乎乎的惹人爱。可惜最终因“文革”开始而没拍成。当外婆领着我走在大街上,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总会忍不住停下来问外婆:“这孩子长得真可爱,那么胖,你给他吃的什么?”外婆会微笑着用略带自豪的口吻道:“没什么,就是清水冬瓜汤。”其实外婆为我所付出的何止这一个汤啊!
外婆不但注重我的身体健康,还特别培养我心灵的健康。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见外公商务印书馆的信笺的纸张很好,便随意的撕下一张来练习写字,我外婆看见了,立刻拉我到一旁,讲道理给我听:“这是外公单位里的信纸,是公家发给外公办公用的,等于是国家财产。你写字需要用笔和纸,外婆给你买,但是要记住,国家的东西哪怕一张纸、一支笔都不能随便拿来用。”
我外婆出生于官宦世家,她父亲是清朝的进士,进京城当了个京官。她的姐姐们都嫁了上海的大买办、富商大贾,唯独她,按自己的意愿自由恋爱,嫁了自己喜欢却没有背景的读书人,说起来也是她从小在教会学校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所至。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她要求我既要学好中文,也必须学好英文,她坚信:“读书是通向智慧的大门。”
我的英文底子是外婆长年累月的督促检查为我打好的基础。我现在深深的体会到,多学门外语,就多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外婆晚年得了不治之症也不愿躺在病床上,而是照常每天起床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硬撑着坐在她的小藤椅上看书读报, 还做些轻便的家务活;到了晚上,她仍坚持收看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颇有尊严的走完了她人生最后一程路。外婆肝昏迷的前几天叮嘱我:外婆得的是癌症,我知道我的日子不多了。医生以为我不懂英文告诉你小阿姨说我得的是Cancer,你舅舅、小阿姨还瞒着我,其实我也瞒着他们,要让他们觉得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心里压力才不会太大。看完《女奴》我就要走了,你和小玲(我太太)好好的过日子,小玲比你懂事,有什么事情要两个人商量。有机会的话最好出国去多长点见识,你外公这辈子想做事却没做成,你可不要浪费青春年华。
外婆临终前对我的嘱托我一刻都不敢忘,虽然他们离开我二十几年了,但我觉得他们始终和我在一起,无论我遇见多少艰难,碰到多少坎坷,仿佛总能看见他们鼓励我的眼神,是他们伴随我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去年底我回国探亲,去苏州看望了他们。虽然原先的墓地被征用,他们被搬迁到了我从未去过的另一处,但我一到那里,就仿佛听见外公那一口苏白在轻吟唐诗宋词;仿佛看见外婆那瘦小笔直的身影,带着我一路来到他们的面前。我对外公说我这些年在外面没有给他们丢脸;对外婆说我已实现了她的夙愿。
我自豪身体里流着他们的血液,如果人生有来世,我希望他们还是我的外公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