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且将在2035—2040年之间达到最高峰。届时,中国的15亿左右的总人口中,大约有1/3,也就是说差不多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将进一步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积极应对这一即将到来的人口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实际上,人口老龄化是任何一个富裕起来的社会都必然要面临的社会后果。如果我们及早做好准备,老龄化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但是,在中国,有一些与老龄化密切相关的方面,还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
与城镇相比,中国农村的老龄化发展速度会更快,后果也会更严峻。因为在农村,除了有人口的自然变动的影响以外,还有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亦即人口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中年青人到城里务工经商,这会大大缓解城市中因人口老龄化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如今,上海的户籍人口中有22%是老年人,北京是15%,广州是12%,但这些特大城市并没有出现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就其原委,就是因为来自农村的中青年人适时地填补了空缺。
但是,当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到城里求发展之际,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怎么办?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有三,一是资金保障,二是服务照料,三是精神慰藉。2009年,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且发展得很快,“十二五”期末就能做到“全覆盖”。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服务照料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子女不在身边,对父母尽孝就会鞭长莫及。农村老人虽然有了养老金,但毕竟标准还很低,所以“市场化”肯定不是一味对症的药。也正因为如此,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的经验,其意义就格外地重大:
首先是“五院合一”,实际上是把以前分散的服务机构和服务资源整合起来了,建立起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机构服务模式。现代管理是讲求“规模效应”的,可以想见,整合后服务机构一定能够发挥出 “整体效应”。今后的发展,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还要使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起来,并且尽快走上专业化服务的发展道路。
其次,“院户挂钩”,实际上是在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出资聘请护理人员,把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的服务照料落实到人,这在当前的农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然,这种方式还可以扩大到对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还可以考虑把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整合起来,为发展专业化服务打下基础。
再次,开设社区服务热线暨老年人救助系统,无偿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终端,能够在全县全面铺开是一个创新。农村的老人居住分散,这样的系统对他们更实际有效。当然也要感谢中国移动的大力支助,这可是最实际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给胡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令胡总书记“非常感动”的顺平经验,在全国都是很有推广价值的。把这些“最好的”的做法推广到全国去,是每一个民政人的责任,如果全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养老服务都能达到“最好”,安然度过老龄化高峰自然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使“最好的”经验遍及全国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