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纠结在政府与市场、商品房与保障房的矛盾中已经多年,从中国实施房产改革到今天,不仅让房地产市场成为中国国内民众怨恨最大的经济领域,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得不解决的根本性大问题。但是,直到今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或者说正确的道路已经存在,但由于影响到特殊阶层的利益使各级政府并不愿意向正确的道路去走。
其实,解决房地产的矛盾问题,国际经验已经过多重检验和考验,香港、新加坡都有成熟的解决方式,国内众多政府、管理部门也花费巨大资金去考察和学习,遗憾的是,永远没有学习到精华,而总是在调控的边缘徘徊。政策一个一个出,效果仍然难见。
就国内来说,目前的保障房主要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新加坡、香港这些成功经验的地区都是通过廉租房最后解决了问题。但中国所有的政府都热衷于经济适用房。核心原因很简单,廉租房是真正的民生项目,而经济适用房是权利寻租的最大黄金宝地。
我们首先需要探讨权力,权力在市场经济下就本身驱动力而言,必然会寻找寻租价值最大的地方。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是不让权力寻租,封死权力可能寻租的各条路径;二是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让其不敢寻租,寻租必死。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断言:经济适用房将成为权力腐败的温床和高发区。现在所有实验经济适用房的城市都不断的在验证,纠纷不断,民怨沸腾。两一方面,各级政府都在不断的提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投资或者规划经济适用房的各种变种。
经济适用房是一种商品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可以获取到经济利益,可以在买与卖间获取到差价;同时其又是违背市场经济定价规则而是政府调控的计划手段。一方面是有经济利益而且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另一方面是有权力行为的介入。我们知道,权力寻租的特性决定了权力介入的环节越多,寻租的可能性越大。经济适用房从对象的界定、对象的选择、对象的确定、房屋的分配、名额的确定等有烦琐的程序,而每一个程序都是权力在发挥影子内阁的作用。寻利者必然和权力者发生联手,共同导演出一幕又一幕的丑闻和丑剧。
廉租房无利可图,所以自然就不会导致逐利者去寻利,也不会导致权力者去寻租。首先,廉租房面积小,有钱人不会也不可能去与普通民众争抢廉租房;其次,廉租房只能租不能卖,没有任何利益可图,除了有必要需要的民众申请外,所有逐利的人都不会参与;再次,政府只需要投入资金建设,然后确定合理的租金价格并收取租金,直接进入财政,失去了权钱交易的土壤。
然而,正是由于廉租房失去了权力寻租的土壤和基础条件,所以很难得到各级管理机构和政府的青睐,中国保障房的政策措施仍然需要在矛盾中经过多年徘徊,毕竟民间矛盾还没有发展到直接影响到稳定的程度。但我相信,廉租房最终是唯一出路,只是需要在权力继续寻租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而已。
2010年中国保障房只完成了计划的20%,2011年1000万套的任务能完成多少仍然不可乐观,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目标和口号能够激发人民的热情,但只是一个希望的肥皂泡而已。
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向,但我们没有解决这个矛盾制约的体制问题,体制的解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而我们又不愿意对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经济基础固然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落后时自然会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应者昌,主动变革为上策,被动变革为下策。住有所居本是人的基本权利,在中国却变成了一种奢望,这不符合自然规律,也不符合执政理念。
权力,固然永远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为了统治阶级利益的长久,也不得不要兼顾到被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毕竟,民众是决定社会进步的最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