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青年为何崇拜切·格瓦拉?【组图】


切路格瓦拉为何成为新人类的偶像?【图】

                    后现代青年为什么会崇拜切·格瓦拉■ 洪烛

   北京的小剧场堪称是新时代的万花筒,或者说,是用沙拉油调和的大拼盘。所有的东西(无论政治、宗教、艺术)都在搅拌机里解构了一遍,然后重新组合,随便挖一勺子,就是香味俱全的后现代套餐。居然还真有不少人好这一口!

   它刚刚解构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又开始解构切·格瓦拉。看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作为资源。

   走向中戏的“黑匣子”,发现售票窗口张贴着以红色为基调的海报:一位络腮胡子的外国男人,头戴缀有红星的贝雷帽,正用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我掏钱的动作。我的手稍微抖了一下,但还是买了一张票。说实话,我联想起年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叫《闪闪的红星》的国产片,及其主题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呀什么的。

   挤在一大群附庸风雅的白领中间,我看完了根据切·格瓦拉的故事改编的话剧。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导演是怎么想的,其他观众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自己的想法:毫无疑问,切·格瓦拉被戏剧化了,成了期巴达克思,成了堂吉诃德,其至,成了哈姆雷特。一个忧郁的革命王子。

   小剧场里的切·格瓦拉,与南美丛林里的切·拉瓦拉,判若两人,简直连孪生兄弟都算不上。

   还是先说说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吧。

   切·格瓦拉,一个永远的游击队员,一个真正的自由战士。当别人都在为利益而战时,他为自由而战,更重要的,自由对于他绝非标语与口号,而是一种必须以生命去信仰并履行的宗教。他与保尔不同,并不关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更接近于牛虻,有点儿脆弱,一尊终将蒙上斑驳锈迹的青铜骑士。或许仅仅为了保持某种原始的诗意,他在南美的丛林地带扬鞭跃马,风餐露宿。切·格瓦拉,革命的苦行僧,继承了隐士与侠客的双重传统。他无论到哪里都头戴缀有红星的绿色贝雷帽(正如后来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永远缠着黑白两色花格的头巾),简直构成起义者的符号。

    我保存着一张他上山打游击的照片(印刷品),坚毅的表情令人人肃然起敬,他肯定不曾怀疑过自己内心的世界,甚至为此忽略了身外的世界,他更习惯在自己的内心作战,投射在世界上的不过是其影子罢了。切·格瓦拉,一个二十世纪的影子武士,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一个心甘情愿的牺牲者,漠视权力,荣誉乃至世俗社会的诸多形式,只追求燃烧的过程,而不畏惧成为灰烬。惟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作为祭品,贡献给天空……

    然而,几十年之后,阵亡的切·格瓦拉,又在中国的舞台上复活了。他又穿上绿军装,戴上贝雷帽,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慷慨陈词,把观众带回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国度。可是他的灵魂却被现代派艺术的手术刀给解构了。

    切·格瓦拉,为什么会成为新人类崇拜的偶像?值得反思。

    在持久的和平中,在没有英雄的年代,人们内心残留的英雄情结在盲目地寻找着替身。厌倦了写字楼里的生活的白领青年,渴望呼吸到原始森林的气息,渴望聆听轰轰烈烈的传奇(以取代无所不在的轻音乐),于是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切·格瓦拉。

   小剧场里的切·格瓦拉应运而生,已失去了政治意义、教育意义,他那颇具神秘的经历不过给我们平淡的日子洒了点文化味精,或者说,洒了点辛辣的胡椒粉。我们太需要刺激了,太需要流泪,呐喊乃至疯狂。与之相比,心灵的麻木甚至令人恐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切·格瓦拉比阿兰·德隆、比尔·盖茨、杰克逊之类更过瘾,更荡气回肠。毕竟,他是一位真正的斗士。

    就像古罗马的贵族在竞技场里围观斯巴达克思们的肉博,当代的白领青年们,在小剧场里为死去的英雄而喝采。看过戏之后,顺手买一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他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洗得泛白的旧军装,“军挎”(军用挎包)一样,是不同时代流行的迷彩服。

   老崔健当年穿着旧军装、抱着吉他演唱,培养了一代摇滚青年。如今,也不灵了。他要让位于一个复活的死者,让位于曾经真刀实枪玩命干的切·格瓦拉。流血的英雄,毕竟比流泪的歌手更“酷”更具鼓动性。

    被戏剧化的切·格瓦拉,成了白领青年膜拜的迷彩,成了新世纪的流行色。在没有神话的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口味寻觅制造神话的素材,荤素搭配,煎炒烹烩……甚至能把英雄的血、调试成风花雪月的鸡尾酒。他们并未吸收其中的铁性与钙质,需要的仅是在幽暗的探照灯下把玩的感觉。

    切·格瓦拉变得暧昧了。切·格瓦拉成为白领青年的“宠物”,他的络腮胡子,并非提供给人们休闲时触摸、梳理的。我不愿意看见失落了的英雄以赝品形式出现,并且被人冒领……

    假如你未能真正地理解切·格瓦拉的精神,还不如忘掉他呢。他不会感到寂寞的。

   不要惊醒死者!不要吵醒死者!不要打着艺术的旗号,解构伟大的死者。

   切·格瓦拉在给父亲的信中描绘了一幅自画像:“穿过罗西南特的蹄子扬起的灰尘,举着准备刺向追踪我的仇敌的长矛……如此等等。”然而在笙歌四起的小剧场里,那枝著名的长矛分明带有道具的性质——只能说,它出现在一个它不该出现的地方。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是导演拿错了,把堂吉诃德向风车挑战的那一根,拎上了切·格瓦拉的舞台。

    这多多少少削弱了我对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原本怀有的敬意。

切路格瓦拉为何成为新人类的偶像?【图】



 

切路格瓦拉为何成为新人类的偶像?【图】

 

 

转帖:切 格瓦拉 语录

1.我想,革命是不朽的

                          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被政府军击伤并被捕。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切如是说。

2.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1968年巴黎学生印在胸前的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3.我是切·格瓦拉

                      1967年10月8日切腿部不幸中弹,包扎伤口时被捕,切平静的说

4.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我!

                        苏联人沉迷于女秘书的怀抱,放弃继续革命;切为了追求心中理想,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和卡斯特罗诀别后出走

5.直到永远胜利,为祖国勿宁死。

                       1997年7月3日,切的遗骨在玻利维亚找到,阿莱达引用了父亲生前的一句名言

6.请听听人民的声音吧!

                        一生反对官僚主义,热爱人民

7.让我冒着让人嘲笑的危险说出来吧,引导真正的革命者前进的,是伟大的爱。

                         当“切为了帮助穷人而牺牲”的消息传开,无论悬赏多高,那些曾经因为害怕而告密的玻利维亚农民,再没有告发过游击队员,甚至主动保护他们。

8.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切是一个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的人

9.直到最后的胜利

                             阿根廷,以格瓦拉名言“直到最后的胜利”为名的关于格瓦拉生平的记传片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首映,4万人云集首都足球场,各国歌手纪念

切路格瓦拉为何成为新人类的偶像?【图】



 

切路格瓦拉为何成为新人类的偶像?【图】

【待续】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请大家关注我吧!
http://weibo.com/hongzhublog

北京往事 (平装)图片《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中国所有节日都是美食节? 中文/繁體千年一夢紫禁城作者  /  洪燭   台湾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出版者推荐语】北京,是中國最霸氣的一座城市,因為北京有一座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歷史最貴氣的一道烙印,端詳這烙印,總讓人百感交集:既有愛與恨的味道、更有血淚的味道,仍至鐵與火的味道。因為紫禁城總是逐鹿問鼎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絕世英主、一代佳人、亡國之君、殺頭忠臣、當權官宦、碌碌士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留下一段又一段的韻事、美事、恨事、憾事等等。沒有一本書再能比《千年一夢紫禁城》把紫禁城寫得更好了!因為作者在火中,在水中,在荊棘中,尋找著紫禁城古老的靈魂。這麼執著的作家少見──不斷從各方面探索著它的靈魂。作家也必須交出他的靈魂,然後他才能看到別人未見的、別人忽略的。他不是匆匆走一遭,而是經年累月的浸在紫禁城古老的靈魂裡。上天總算沒有虧待這書的作者,靈光稍縱即逝的特殊共鳴或是千錘百煉之後的智慧結晶,並不是每一個有心造訪紫禁城的人可以獲得的。作者是努力而後幸運的,我們則是因為讀它而幸運的!

作者簡介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被保送進武漢大學。現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出版:長篇小說《兩棲人》、詩集《南方音樂》、《你是一張舊照片》、散文集《我的靈魂穿著草鞋》、《浪漫的騎士》、《中國人的吃》、《眉批天空》…等多種。其中《中國人的吃》等在日本、韓國、台灣已出版。 

北京A to Z》(英文版)新加坡出版公司鲁迅为什么诅咒长城? 

    《北京A to Z》(中文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著者:洪烛 李阳泉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哪些清朝皇帝陵前不允许立碑?

 

京杭大运河是死是活? 
  ■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大陆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海外版)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 

 

中国美味礼赞《中国美味礼赞》(日文版)日本青土社
《中国人的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日本青土社购买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日文版易名为《中国美味礼赞》。
西方人眼里中国食品有哪四大发明?[图]《北京的前世今生》洪烛,邱华栋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老北京人文地图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新华 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