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取向”能在“课改”中缺席吗?


“道德取向”能在“课改”中缺席吗?

 

《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改版为《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这个原本死气沉沉的论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编辑们从后台走上前台和教师们在线交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山夜话》,这是编辑命题,编辑与老师们一起畅谈热点话题。最近的热点话题就是课改,特别是如何学习和评价杜郎口的课改经验。但是这个讨论并没有形成共识,杜郎口又一次受到争议。

《中国教师报》为此有紧急招募教师网友去杜郎口实地体验调查。

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李炳亭先生。百度说:李炳亭,笔名李不骑马,山东嘉祥县人。曾任《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现任《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

这一次讨论的起因也是因为李炳亭的著作《课堂高效22条》、《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是对其著作——《高效课堂22条》的深度解读,旨在帮助教师建立起高效课堂需要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全书共分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校即成长四部分,作者在对传统课堂的批判中,回归教育本真,梳理自己的教育主张,创造性地建构了高效课堂的思想体系。

有评价说读完《我给传统课堂打0》就会发现这本书要比《高效课堂22条》深刻得多了。我们不难发现李炳亭先生的许多观点是在高度概括总结杜郎口的经验。

李炳亭先生给传统课堂打了0分——我以为这也是一种极端,用李炳亭先生自己的话说,由于我没有读过这本书就无法评价。我向李炳亭索书,人下不屑一顾,但我终于看到了《高效课堂22条》,于是也就了解李炳亭先生对于课改的真实想法。我非但不能给《高效课堂22条》打0分,但也不能给高分。

如果传统课堂是一个误区的话,课改一定不能走出一个误区就又走进另一个误区。无论杜郎口,无论《高效课堂22条》,甚至《中国教师报》在讨论课改的问题上一个根本问题是忽视了智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

我撰写的回忆录中关于德育这一段中也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如果把知识比喻为‘鱼’,‘授人以鱼’是最低层次的智育;‘授人以渔’是较高层次的智育;‘授人以渔’之外还授予‘授人以渔’ 的思想方法,这是最高层次的智育。

仔细体会如果不能实现最高层次的智育,新课改的意图是无法实现的。仅仅‘授人以渔’是没有办法实现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杜郎口,《高效课堂22条》,《中国教师报》在这个问题的高度最多也就是“授人以渔”,“道德取向”在课堂中是缺席的,说的严重中一些“道德取向”是在整个教育中是一个短腿。

过去一贯强调课堂中贯彻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果仅仅是口号、说教,那么也达不到第三个层次的智育,新课改的目标就要走出形式主义,说教,口号式的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说:“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如果“道德取向”在“课改”中缺席,那么这种课改必然在教育评价方面走不出“升学率”这个圈子,杜郎口的评价最终落实的还是在升学率上。

我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乡村中学升学率提高了,最终就是为农村孩子改变身份,转变命运做准备。有知识了究竟为了什么?却越来越糊涂,实现不了自己的预期,命运不能被改变,又会重新回到读书无用论的。

《中国教师报》是教育部主管,面向全国教育的报纸,《中国教师报》有许多栏目,就没有关于德育、体育,美育的栏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这份报纸就变了味,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社会转型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一切向钱看”,于是道德观念被淡漠,“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实际上已经沦为口号,空谈。

最实际的教育是功利性的教育,升学,收入,享受成为受教育的目的。

李炳亭有一篇博客:《中美教育的“22个”差异》,这篇博客写得不错,但我不知道李炳亭对美国教育是真懂还是假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还说:“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如果课堂教学就是为将来生活的预备,或者说就是为升学做准备,那么一定是适得其反;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现实生活,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由此,“道德取向”能在“课改”中缺席吗?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