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不能走向虚无的思想,也不能走向单纯的技术。信息化的核心概念是管理的产品,而不是技术语言,用管理语言形成可执行系统,或许是信息化的未来路径。
□ 《新智囊》记者 赵敏
“购买一个平台软件,就像买到一块地皮,有人替他打牢地基交给他,他却不知道如何在上面建造一座大厦。就算勉强去建,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有人这样描述企业信息化之后的尴尬与无奈。
其实,关于企业的信息化窘境,不仅仅限于企业客户,在信息化的进程中,IT软件厂商、推进信息化的咨询公司也在同时遭遇困惑。
信息化的目的是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持续优化运营流程和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等,从我们此次的“企业信息化状况调查”的反馈来看,很多企业在信息化之后的结果事与愿违。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否有解决的路径呢?
博锐38
目前的信息化过多关注技术层面,对管理层面关注过少。从管理的视角看,企业的信息化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流程等生态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互动关系?如何判断企业在什么时候适合做信息化?如何衡量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的结果?诸如此类的疑问困扰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化专家张西振认为,平台软件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高,而是包含在企业信息化中的生产关系变革之中。这个最主要的变革,首先是从当前标准化套装软件“制造体制”向一种全新的适应性的企业信息化“建造系统”转变。
管理软件从诞生之日起,就过分沉醉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幻觉中,忘记了管理软件需要直接朴素地表达管理者的工作,忘记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所使用的信息化系统的联系。同样,实施顾问们坚信自己的信息化规划却不知如何让其有效落地,同样也不知如何在软件技术和管理之间做最佳的沟通桥梁。或许信息化目前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让信息系统充分体现管理的真正价值,让企业的管理者感觉到这就是他们“自己的”系统,是他们有生命大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这种信息化系统的出现,仅有平台软件这个技术条件是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建造系统”来支撑,而这个建造系统尚需要我们将其创造出来。
这个“建造系统”并非软件一方所能胜任,还需要第三方的力量——管理和技术之间的翻译方。或许是时候了,让我们认清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管理。让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者真正有机会充当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角色。
用管理语言化解信息化难题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