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走不出创业人才


  创业人才是怎样成长的?创业人才来自哪里?

  绝大多数创业人才的成长得益于自身的创业实践,他们的创业实践又是来自于对他人的模仿,这就是创业者的成长轨迹。现实中的许多创业者曾经是农民,是高考落榜者。没想到进不了大学反而成了他们成功的转折点。他们没有接受所谓的创业教育,更没有听过什么创业课程,甚至什么创业计划书也不知道,但他们成功了。创业成功者如果要感谢的话,一是要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二是要感谢自己没能考上大学。

  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创业行动,就不可能有创业能力的获得,更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要让大学生创业成功,当务之急就是让学生付诸创业实践。遗憾的是,当下的高校一讲创业,马上组织教材编写、系列教材开发和开设创业理论课。高校教师是真不知道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还是为了谋利而这样做呢?这我就不知道了。但一个事实谁都看到了:创业教育轰轰烈烈,创业人才成长凤毛麟角;创业教材汗牛充栋,创业行动偃旗息鼓。有投入,没产出;有课时,没成效。怎么解释?怎么交待?这就迫切需要找到一块遮羞布,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之类既好听又无法验证的托词就成了遮羞布的最好选项。什么“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急于付诸创业实践,而是重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的说法也就甚嚣尘上,充斥学校领导的讲稿,创业教育大忽悠正席卷各高校。

  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创业轨迹是如此简单,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实施大学的创业教育也可以很简单。我不明白,简单问题为什么要复杂化?明白的事为什么要搅和得云里雾里?为什么还没起步就要迫不及待编教材而且是系列教材?当然,不能轻易否定教学和教材的作用。但一点可以肯定,不懂创业的人在编(实际上是抄)教材,不懂创业的人在赚创业课程的讲课费是目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基本状态。大学的一些课程除了养活一批人外,可以说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和价值。很不幸,创业课程又将可能成为这些课程中的新成员。

  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像成功创业者那样先从事创业实践,这不仅是创业人才成长之关键,也是创业教育改革、教师成长和课程建设之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