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环境宏观报告昭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刘纯银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报告近日在京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环境状况“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而且环境压力、环境资源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更突出,解决起来更困难。因此,急需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4月28日《人民政协报》)
众所周知,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摇篮。保护环境关系全局、影响深远。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目标。这既是加强环境保护新的历史使命,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然而,现实不容乐观。特别是为了GDP的增长,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甚至提出“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以招商引资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成败”的口号。结果由于定位不准,决策不当,总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把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也引了进来。如媒体曾报道中的凤翔县,2003年引一家铅锌冶炼厂,尽管财政收入增加了,结果该县166名儿童血液含铅量严重超标,一大批村民常年不明原因地头晕、乏力。为治疗、搬迁,陕西省各级政府花费多达数亿元。
其实,因投资冲动而出现的“招商败笔”近年来屡见不鲜。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在一些地方口口声声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基层政府为了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不惜以变通手段绕过政策“红线”,甚至公然违反政策和法律,用“零地价”、税收返还、恶意规避环保执法等方式制造政策洼地效应,最终引发经济纠纷、加剧民生问题或酿成严重的环保事件。如最近媒体报道的辽宁鞍山岫岩县政府,两年前以“重点项目”引进新富集团,今年又将“鼓励新富集团提高产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殊不知,这家企业违规生产10个月,因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多次引发群众上访。难道面对“村庄被烟尘包围,庄家因粉尘污染而减产甚至绝收,村民自家院子里连衣服都不能晾”的污染现状,难道地方政府真的看不到吗?
恩格斯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今天这些地方竟成为荒芜不毛之地。”直言不讳地说:我国也有不少地方历史上曾经山清水秀、绿草成茵,由于植被破坏、工业污染,如今土地荒芜、生态脆弱,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难怪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专家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把我国的环境状况总结为“负债”,认为我国的污染排放已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两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也坦言“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各地投资冲动高涨,完成污染减排任务难度不小”。
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和现实的惨痛教训,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加强环境保护,不仅造福千家万户,而且惠及千秋万代。真心期待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环保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并重的工作部署上来。保证在具体工作中,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清环境账,既要考虑当前利益,更要兼顾长远发展,力求在环境保护上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同时明白“不重视环保工作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是不信任你的,自然法则是要惩罚你的,子孙后代是要责骂你的”道理。真正做到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最终实现“发展的目的是富裕人民,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