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发表《刘先明: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45周年》


刘先明: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45周年——可包容性恢复建好“五七”新干校(组图)

2011-05-12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tgjx/11512161353K0I1868CH54DFIE6BJ7A.html

今天,是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45周年的日子。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被通称为“五七指示”,“五七指示”的内容是:
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当然,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讲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工人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1968年 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
1979年2月以后,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
 
2010年10月4日,本人受北大纵横的推荐,受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的邀请,在武警8651部队(“老五团”)为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机关人员“十一”准军事化训练团全体学员讲授了一天的《精细化管理》,“老五团”的首长事先得知本人要来讲《精细化管理》课的消息后,也组织60多位军人一起聆听了本人所讲的《精细化管理》课。
这次讲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好,也比较深刻,其中一个重要的感受是,企业人员在军队里接受军训,并与军人一起听精细化管理课,比在企业里单纯听精细化管理课,效果肯定要好许多。
这次讲课,我认为是带有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讲到的军学与学军等相结合的特点的,结合这次讲课的经历,我认为,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有条件的地方, 比如重庆,再包容性恢复建好“五七”新干校。

所谓包容性,是指两个方面的包容:
一、过去的“五七”干校,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过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不能因为“五七”干校有过不足,就全盘否定“五七”干校在引导和促进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也不能否定“五七”干校对于引导和教育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现在时代不同了,简单地把过去的“五七”干校照搬出来,是不合时宜的,可以结合当前各行各业的情况,包容性地融合现在广受人们欢迎的红色旅游、拓展训练、农家乐等内容和形式,让党员干部乐于进入新的“五七”干校,并在新的“五七”干校里受到新的教育、新的洗礼和新的提升。
好的东西,是有必要在创新中传承的,在包容中发展的。即使现在有的人忌讳“五七”干校的提法,不再用“五七”干校的名称,“五七”干校曾有的、且可以为现在所用的好元素,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创新、包容的方式,去继续传承和发扬的。
 
刘先明简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苏州胥城大厦、书香连锁酒店等单位的企业文化顾问。上海铁路局、九寨沟风景区等40多家单位借鉴了精细管理工程。
曾为大庆油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海尔、海信、红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解放军第5720工厂、北京空军十总队、中船重工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储粮、中平能化集团易成公司、胥城大厦、书香连锁酒店、川庆钻探、辽河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镇海炼化、长庆油田采气一厂、上海石化、天津石化、吉林石化、首都机场、上海铁路局、山东农行、吉林邮政、四川电力、潍坊报业集团、潍坊地税局、新华联集团、中建三局、中铁四局、中十冶、安徽交通投资集团、湖北路桥公司、内蒙古移动、北京市容委垃圾渣土管理处、北京贝尔、北京朗姿服装、上海医药、海南永青、安徽和威、锦州航星集团、黄山永佳集团、山东瑞星化工、山东鲁西化工等百余家企业提供了企业文化、精细管理工程、文化营销、品牌推广、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咨询、培训服务。
2001年首创性提出了“岗位主人翁”的新概念; 2005年首创性提出了煤矿领导“捆绑式下井”的新观点。2002年在天津、东莞两民营企业首创实践了“签约总裁”和“签约总经理”的咨询新方式。
曾被中国企业评价协会(隶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活动的评审工作专家;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培训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企业管理咨询大师;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行业百名功勋人物”;2009年被推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或建国60周年创新人物”;入围2010“创业中国年度十大创新人物”; 2010年被授予“中国经济建设特殊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1年3月被特邀为“功勋中国系列人物”提名候选人。2011年3月被中国民营商业联合会推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享有“红色咨询师”的雅称。
201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