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其精髓是: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四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五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革命军由湘南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
工农革命军到了井冈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形成核心,军队也好,根据地也好,都会松散无力,难以巩固和发展。所以,毛泽东把这件事看作一切的根本。在三湾改编时,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军队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并且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但那时时间匆促,许多措施还来不及落实。部队到酃县水口村后,十月十五日,毛泽东在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各连党代表都来参加。会场的墙上挂着一块写着"CCP"的红布。他详细地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六名新党员举起右手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务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到遂川大汾镇,另一个连也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不久,各连的党支部都先后建立起来,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有了灵魂。支部布置党员要做好三件事:学习目前的形势;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除顾虑;培养和发展新党员。连里的政治空气逐渐浓厚,党员数量逐渐增多,各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显得十分活跃。
在军队内部建党的同时,毛泽东也抓紧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毛泽东采取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发展的做法。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就如今在井冈山"打埋伏"的永新、宁冈、莲花县部分党员开座谈会。十一月上旬,又在茅坪召开宁冈、永新、莲花等县原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第二年一月攻克遂川后,召开了前委和万安、遂川县委联席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毛泽东分析形势,要求大家在斗争中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他还从军队里抽调一批有政治工作经验的赏干部,到农村基层去开展建党工作。到一九二八年二月,湘赣边力量各县党组织初步恢复发展起来成立了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委,酃县特别区委,莲花特别支部;各县的区、乡两级大都建立起党的组织。
自古以来,人们总认为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提出军队的任务不仅是打仗,而且要做群众工作,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学说的巨大贡献,使初创的人民军队一开始便在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建设,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毛泽东所以能不受历来旧观念的束缚,提出新的学说,不仅是因为他原来就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独立见解,更重要的是,他在探索中能够注视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地作出新的概括。
当工农革命军从茶陵撤到宁冈前,同遂川相邻的赣西南万安县农民武装再次进入县城。为了声援万安的起义,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掉头南下,在一九二八年一月四日攻占遂川县城,并在这里分兵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建立中共遂川县委和县工农兵政府。工农革命军的"大三纪律、六项注意"就是在遂川形成的。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受受挫、失败后,国民党当局曾误以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已经消灭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几支无足轻重的小队伍。万安起义和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茶陵和遂川县城,使国民党江西当局受到很大震惊,于是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一九二八年初,赣军第二十七师杨如轩部以一个团和一个营进攻万安,又以一个营进占宁冈东部的新城,那是宁冈的县城,也是井冈山北出的大门,自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构成严重的威胁。
毛泽东在遂川时,召开了前委和万安、遂川县委联席会议,总结工农革命军和万安农军的经验,提出"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当得知赣军一个营进驻宁冈新城后,他在二月四日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从遂川赶回井冈山。前委经过讨论,乘赣军以为工农革命军主力仍在遂川而疏于戒备的机会,制定利用晨雾发动袭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二月十八日,经过数小时激战,攻占宁冈县城,全歼守军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虏近三百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
到一九二八年二月,工农革命军由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师两个团,并且同当地农民运动紧密结合,摧毁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的旧政权,建立起新的工农政权以及赤卫队、游击队。土地改革开始了试点,取得初步经验,但尚未普遍展开。一个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初步矗立起来,打开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四月二十四日前后,毛泽东率第一团返回宁冈砻市,同先两天到达砻市的朱德、陈毅的部队会合。这时,朱德四十二岁,毛泽东三十四岁,从此开始了他们长时期密切合作的战斗生涯。毛泽东见到朱德时说:"这次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竟没有整倒你们!"朱德说:"我们转移得快,也全靠你们的掩护。"接着,他们在龙江书院举行两部营以上干部会,确定将两部合并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各项决定,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共辖六个团。在中共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第四军军委,毛泽东当选为书记。六月,按中共中央规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毛红军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一的件大事。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是以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为基础形成的,有两千多人,近千支枪,训练严格,装备齐整,作战有经验。他们的到来,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力。
在朱毛会师时,湘军第八军第一师占领了茶陵、酃县,赣军第二十七师占领了永新、吉安、遂川等地。四月下旬,赣军第二十七师的两个团从永新、遂川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进剿"。毛泽东主持召开第四军军委会议,决定采取"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集中力量击破战斗力较弱的赣军。月底,朱德和王尔琢按计划率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主力先在遂川五斗江击溃赣军一个团,乘胜追击,在永新城附近又击溃赣军另一个团的一个营,一举攻占永新县城,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进剿"。
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拢,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长时期内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重在斗智,而不能单靠斗力。它从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而逐步改变适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在这一军事原则的指导下,他们又接连打退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两次"进剿"。一次是五月中旬。赣军五个团在第二十七师师长杨如轩率领下再占永新,向宁冈进攻。朱德、王尔琢率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主力,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在草市坳全歼赣军第七十九团,乘胜奔袭,在当天正午第二次收复永新城,工农革命军缴获迫击炮七门、山炮二门、光洋二十余担,粉碎了赣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进剿"。另一次是六月下旬。这次国民党军队"进剿"的规模更大。赣军改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部为主力,杨如轩为前线总指挥。以五个团占领永新。湘军吴尚部也出动三个团向酃县、茶陵逼近,配合赣军的进攻。红四军以小部钳制湘军,集中主力打击赣军。在朱德和陈毅、王尔琢分别率领下,六月二十三日红四军在新、老七溪岭和龙源口歼灭赣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缴枪千余支,第三次占领永新城,击破了赣军的第四次"进剿"。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三下永新城,打破江西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三次"进剿",是朱毛红军会师后取得的巨大胜利。五月二十日在茅坪,经中央江西省委同意,由毛泽东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总结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批评右倾悲观思想,反对逃跑主义,重申建设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提出深入土地革命,加强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初步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不能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大会经过讨论,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决心和信心。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毛泽东为书记。中共红四军军委书记由陈毅接任。为了统一领导边界各县工农兵政府,在宁冈茅坪建立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设土地、军事、财政、司法四个部和工农运动、青年、妇女三个委员会,使工作全面展开。边界各县、区、乡工农兵政府都成立土地委员会小组,领导土地革命。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地区的土地革命,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边界的全盛时期,党、红军和根据地的建设都有很大发展。毛泽东总结道:当时边界党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由于政策得当,加上地形有利,湘赣两省"进剿"军又不尽一致,才有了四月至七月的各次胜利。
一年多来的井冈山斗争,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坚持在实践中顽强探索的结果。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随着湘赣边界武装割据的逐步恢复,毛泽东对一年多来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他在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一月先后写成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作,便是这种总结和概括的集中表现。
这时,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五军主力第一、三纵队七百多人向井冈山进发,十二月十一日,在宁冈新城举行庆祝红四军、红五军会师大会。两军的会合,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成为全国各根据地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井冈山斗争的恢复和发展,不仅震惊了江西、湖南两省国民党当局,也使国民党中央政府逐渐感到它已成为心腹之患。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七日蒋介石任命何键为两省"会剿"代理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由湘赣两省集中了六个旅约三万兵力,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在一九二九年一月一日分五路向井冈山发动进攻。国民党方面集中这样巨大的兵力向井冈山进攻,在以前还从来不曾有过。
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局势,一九二九年一月四日至七日,毛泽东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传达和讨论中共六大决议,并着重研究如何粉碎国民党军队这次"会剿"的部署。当时井冈山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陈毅第二年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在九月至一月,四月中红军经过空前的艰难,在隆冬之际,边界崇山中积雪不消,红军衣履饮食非常困难。又因敌人封锁,红军未能到远地游击,以致经济没有出路。"柏路会议经过讨论,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由红五军改编的红四军第三十团和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统归彭德怀、滕代远指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一团及军直属队出击赣南,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一月十四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人从井冈山茨坪等处出发,经遂川,向赣南进军。沿途张贴毛泽东起草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宣布红军的宗旨是:"民权革命,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统一中华。宣传党的各项基本政策:"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布告以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共同署名,"朱毛红军"的名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开。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就这样踏上新的征途,向着广阔的赣南地区进军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