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仍处高位 紧缩政策何去何从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了今年4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仍有5.3%的上升幅度,虽然相比今年3月份回落了0.1个百分点,但这个数字直观地说明,我国宏观经济仍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执行的紧缩政策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相比上月出现0.1个百分点的回落,这是否可以视为CPI出现了拐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这个结论可能为时尚早。

    在此次4月份经济数据出台之前,我国各个投资市场曾对央行是否会在数据出台后再度出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手段持观望态度,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虽然CPI比上月稍有回落,但由于其绝对值仍处高位,因此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紧缩政策将有所改变。此前,央行负责人已多次明确,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上限。这表明,尽管目前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已经不大,加息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掣肘,但面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央行必须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收缩市场上仍然过多存在的流动性,以压缩CPI持续上升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CPI上升的构成中,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去年以来,针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进入今年,食品供应和流通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地方出现了因为蔬菜田头价过低而导致菜农亏本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菜农因不堪亏损而自杀的悲剧,但是,蔬菜田头价的大幅下挫却并没有反映到城市菜场,除了个别由政府出面组织的低价菜市外,菜场蔬菜价格仍然居高不下,这从此次公布的CPI数据中也可看出,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1,5%,在CPI的各类子项目中仍然居于最高位。这种情况表明,促成我国目前通胀问题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行政干预面对这种复杂因素,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一般都是过于泛滥的流动性所形成。前几年,我国政府推出了加大投资和放松信贷的政策,虽然有效地抵制住了金融危机的侵袭,但也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过度投放,从而对推高物价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因此,从去年开始,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已经全面收缩,在此次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央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连续10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调控手段之频密为史上罕见。但是,尽管手段严厉,5月11日央行公布的银行信贷统计报告却显示,我国4月份的银行信贷虽然同比出现了下降,但绝对数仍然在增加。与信贷居高不下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投资仍然处于增长阶段,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今年1到4月仍然高达13340亿元,同比增长34,3%,虽然这其中有各地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因素,但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份全国77个监控城市的房价仍然出现了环比上涨。可想而知,在这种态势下,一旦紧缩政策出现改变,投资势必将再度膨胀,物价将再显上涨,通货膨胀将出现进一步的恶性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执行的紧缩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方向。但是,紧缩政策推行半年多来,经济运行出现的新的情况又值得引起警惕。随着银根的不断抽紧,商业银行的信贷“头寸”开始告紧,因此对于一些在其看来资金收益率低的贷款对象开始收缩,在这方面,对银行信贷依赖很强的中小企业已处首当其冲的位置。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又开始抬头,这一方面对金融市场的秩序造成了破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本,不利于国家对物价的控制,有碍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很显然,如果货币政策管理当局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指导,那么,从紧政策的效果就会像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这样难以见到实际效果。因此,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方向,一方面应该从宏观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从紧政策,杜绝过多的银行信贷流向市场,另一方面应该加强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微观上加强信贷的调控,保证中小企业能够得到信贷支持,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适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