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40心向佛


李武双
笔者今年27岁,之所以写下这个命题,缘于高中课堂里发现的一个现象:很多文人年过40以后多多少少与佛结缘。甚者,更是遁入空门,梅妻鹤子,与世无争。落笔悲怜。如王维、如东坡。这些日子,又接触一些“佛商”。更是引发本文不成熟的命题。
隔壁邻居,今年39岁,坚信自己和佛家有缘,清华大学国学班毕业后,在英国做过两年外贸。今年来上海发展,独立负责公司进出口业务。小年聚会,给我们讲她与佛家的缘分:一天晚上梦里,自己虔心向佛,可无法寻找到佛,经人提点,终于见到了佛。结果第二天,董事长托他为活佛大师安排接待,酒店定好后,等待良久,大师半路被另外一个企业家截走,刚取消房间,董事长又电话通知大师还会过来。于是,一个向佛不见佛又最终见到佛的巧合就这样发生了。随后发生了几件事情更加让她相信她与佛的缘分。
一杂志主编,和我关系要好,公司喜迁新址,托我帮他搬家,一些佛家物品与书籍占据了很多的空间。他坚信自己要为商业伦理复兴做点事情,并严肃的说这是他的使命。是他今年(40)开始最终要的事业。并与我分享了诸多佛的来世今生。要不是我阅览众书,肯定会诧异他的理论。
人到40,是人一生重要分水岭,年轻时的一起风华,豪气干云,都化为务实和沉稳。专家称:40岁的中年人也最脆弱,在家是支柱,在单位是中坚,更容易产生危机感,尤其是方向性危机最多。人生中场的领导者是高强度的一群,是最焦虑的一群,也是人生最脆弱的一群。人到40,诸事劳形,万事累心、工作、事业、家庭,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让中年人感到身心交瘁。决策的压力,完成目标的压力,被下属和家人理解的压力,与他人分享的压力。这些压力,常常让人无暇应付。产生一种精神信仰的空白。于是佛家晨钟暮古之音,律动了这群人的心弦。一种寻求精神寄托和寻求终极关怀变交织在一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老师讲,此时的东坡已有归隐之意。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此时的苏轼四十有六,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文风上:从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文化上从尚儒到后期的尚佛。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佛说: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当代影星李连杰当着近千名观众说:“40岁后,我会淡出影坛,用心钻研佛学。”一定有他的道理。佛家讲普度众生、生死轮回、前世因、今世果、随缘、不强求,重戒律与修行。对人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诸多帮助。朋友讲:今世的夫妻要么是前世的冤家、要么是前世恩爱,今世才能够继续吵闹或恩爱。儿子是母亲前世的情人,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借用阿凡达的经典:I see you
佛是否与我有缘?40岁以后是否也我心向佛?一切随缘……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