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远清兄在沙漠上疯走
——古远清“自力庆生”系列三书七十大寿祝贺文章投稿
龚明德
我真不敢相信:生动、博学而又极其勤奋的古远清兄已是“七十岁”的人啦,正如我完全不敢正视我自己也已经是再过几年就满六十岁的人一样……
岁月如梭,无奈的我们啊,只有认命!
最近我反复回忆,却一直弄不清楚我最早是怎么结识远清兄的,也就是无法记起具体的过往了。
能够模模糊糊有点印象的,似乎是在离敦煌有百里之遥的一片茫无际涯的大沙漠里,我和远清兄脱离了一起开会的大队伍之后,我们漫无目的地游走着……只记得风大得很,大风袭来,聚扰沙漠中的一大堆散沙就立即成了一座比人高好几倍的沙山,但大风再一吹,又恢复成平平的沙滩了。
现今还记得,远清兄和我都卷起了裤腿,提着双鞋,光着脚丫在沙漠上疯走。然而,最终我们是怎么找到大队伍的呢?看远清兄还有没有记忆,我是无法回忆当时的具体情节了。
如果没有记错,这一次敦煌百里之外的沙漠之行,就是我结识远清兄的起始。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举办的一次年会,我是以出版部门的代表应邀出席的,名义上是约稿。但与远清兄在沙漠上疯走时,好像完全没有谈文学,我们都沉醉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之中。
时间嘛,大体是一九八四年夏秋季节。返回成都不久,我就不停地收到远清兄从武汉陆续邮寄给我的他之大著。我收到有一些是内部印行的,有一些是公开出版的,估计是远清兄出版了书后凡是送给朋友的都有我一份。可惜我在成都居住的近三十年间,搬过三次家,书倒是没丢过,但一直没有认真整理过。比如,远清兄送给我的书就没有放在一起。我记得远清兄编过关于写作方面的专书,但就找不到了。我只找到一本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公开出版的《短篇小说艺术欣赏——〈呐喊〉〈彷徨〉探微》,是远清兄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签名从武汉邮寄给我的他的著作之一。
还能找得到的又一部远清兄签名赠我的他之大著,是由江西高教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印行的《当今台湾文学风貌》。在这书的扉页空白处,有钢笔字“明德兄正之 古远清 二〇〇六年八月于呼和浩特”。这个签名本的来由,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全国第四届民间读书年会在内蒙古举行,远清兄和我都被主办方邀请了去。好多年不见了,报到的当天晚上,我专门到远清兄住的房间去问候,他带了他的夫人来,我就喊古夫人为“嫂子”,她竟然还认得我,说我在他们家住过的。
远清兄对我讲他已退休,但没有停止写作。我本来想问他曾经主持的“台港文学研究所”还存不存在,但总觉得这类与体制关联的话题败坏老朋友之间的纯情交流。我就问起余秋雨和他打官司的事,远清兄说得朴素有趣,在第二天上午或下午开会时,我是大会主持人之一,就请远清兄坐在主席台上,并请他专题报告了“古余官司”的全部情况。
虽然远清兄的广东普通话和我的湖北普通话一样让人听来颇吃力,但“古余官司”的当事人之一来报告实情,是这次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亮点之一。也是听了远清兄的据实报告,我对文章之外的余秋雨更多了一层了解。回到成都,我还专门买了一本远清兄没有送给我的他写的《庭外“审判”余秋雨》。
不仅《庭外“审判”余秋雨》是我怀着对远清兄的敬意专门购读的,我还从书店先后购买了远清兄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当代诗论50家》以及去年二月刚出版的《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我甚至还用在台湾赚得的稿费批量购书时,特意开列书目托友人代买了一本价格昂贵的台湾版的繁体字本《古远清文艺争鸣集》。
不仅仅是远清兄的大著,他发表在大报大刊或小报小刊上的不少文章,我都会找来认真拜读。今年春季,远清写他在台湾访学时的一组情趣盎然的系列小品文,我就从头至尾保存了剪报。
说句心里话,我这三十年来,不是在出版社专门读书稿就是在大学批量地读研究教学的文字材料,我对文化同行的友人的最大致敬就是读他们的著述了。可以说,远清兄的所有著述,我基本都拜读过,而且还相当认真。他刚在《新文学史料》上分析张爱玲《秧歌》等作品的一篇文章,我像钻研教材一样地通读了两三遍,远清兄考辨的水平,让我大开眼界。远清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这本书中的不少章节我都打了红色的勾勾,表明了我很佩服这些章节。在大学带研究生后,我甚至想如果能逃脱死板的学院派僵死的论文选题制度,我觉得让我的研究生三年就研究“古远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或许更可以有新见识的。
上面说到在呼和浩特时,古夫人说我住在他们家的事,也成了虽遥远却亲切无比的回忆。
应该是一九八七年的秋天,上个“朝代”的我一家人到了武汉。原来允诺来迎接我们的熟人说是临时有事,没有来。远清兄得知情况后,邀我们住进了他的家。印象中远清夫人的祖母完全听不懂武汉话,他的夫人忙着上班,全家的市场采购就由远清兄承担。因为他是教书的,不上课就可以在家里。远清兄在家里不是读就是写,读写累了,就提个菜篮子去采购食物,一点儿也看不出他有什么烦难,反倒是一副很轻松的样子。
这次武汉之行,我也记不太真切了。只记得住在远清兄客厅里,他临时搭了一个宽床让我们睡觉。我们住了几天,就又去江浙等地转了一圈才返回成都。武汉,是我故乡的省会,我利用职业之便,为湖北几所大学的老师出版著述,这在当时是很管用的,出了书就可以提升副教授、教授。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竟一直没有向远清兄约稿。一九九〇年之前,我们出版界的像我这样的编辑,手中权力还比较大,那时至少我是不搞让作者自费出书的,反之出了书后的稿费也不低。
现在,远清兄是声名远播了。然而,他还是那么朴素、自然,还是那么勤奋。上半年读过远清兄一篇散文,说在职的他从前的同行劝远清兄不要跟他们争“权威期刊”的地盘。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远清兄的研究就是他的生命之真切显现。为名为利,从来就不是远清兄的作派,更别说退休以后的写作了。
七十岁的远清兄啊,请接受一个快满六十岁的同行老弟的祝福吧!
祝福远清兄健康快乐,如果老兄再去敦煌,我仍然愿意陪他前往沙漠疯走:老兄如再有新著问世,发个手机信息给我,告诉我所出新书的书名就可以了,我会立即购来认真拜读,兄的书对我是很好的读物,我永远是远清兄的粉丝。
——古远清“自力庆生”系列三书七十大寿祝贺文章投稿
龚明德
我真不敢相信:生动、博学而又极其勤奋的古远清兄已是“七十岁”的人啦,正如我完全不敢正视我自己也已经是再过几年就满六十岁的人一样……
岁月如梭,无奈的我们啊,只有认命!
最近我反复回忆,却一直弄不清楚我最早是怎么结识远清兄的,也就是无法记起具体的过往了。
能够模模糊糊有点印象的,似乎是在离敦煌有百里之遥的一片茫无际涯的大沙漠里,我和远清兄脱离了一起开会的大队伍之后,我们漫无目的地游走着……只记得风大得很,大风袭来,聚扰沙漠中的一大堆散沙就立即成了一座比人高好几倍的沙山,但大风再一吹,又恢复成平平的沙滩了。
现今还记得,远清兄和我都卷起了裤腿,提着双鞋,光着脚丫在沙漠上疯走。然而,最终我们是怎么找到大队伍的呢?看远清兄还有没有记忆,我是无法回忆当时的具体情节了。
如果没有记错,这一次敦煌百里之外的沙漠之行,就是我结识远清兄的起始。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举办的一次年会,我是以出版部门的代表应邀出席的,名义上是约稿。但与远清兄在沙漠上疯走时,好像完全没有谈文学,我们都沉醉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之中。
时间嘛,大体是一九八四年夏秋季节。返回成都不久,我就不停地收到远清兄从武汉陆续邮寄给我的他之大著。我收到有一些是内部印行的,有一些是公开出版的,估计是远清兄出版了书后凡是送给朋友的都有我一份。可惜我在成都居住的近三十年间,搬过三次家,书倒是没丢过,但一直没有认真整理过。比如,远清兄送给我的书就没有放在一起。我记得远清兄编过关于写作方面的专书,但就找不到了。我只找到一本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公开出版的《短篇小说艺术欣赏——〈呐喊〉〈彷徨〉探微》,是远清兄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签名从武汉邮寄给我的他的著作之一。
还能找得到的又一部远清兄签名赠我的他之大著,是由江西高教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印行的《当今台湾文学风貌》。在这书的扉页空白处,有钢笔字“明德兄正之 古远清 二〇〇六年八月于呼和浩特”。这个签名本的来由,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全国第四届民间读书年会在内蒙古举行,远清兄和我都被主办方邀请了去。好多年不见了,报到的当天晚上,我专门到远清兄住的房间去问候,他带了他的夫人来,我就喊古夫人为“嫂子”,她竟然还认得我,说我在他们家住过的。
远清兄对我讲他已退休,但没有停止写作。我本来想问他曾经主持的“台港文学研究所”还存不存在,但总觉得这类与体制关联的话题败坏老朋友之间的纯情交流。我就问起余秋雨和他打官司的事,远清兄说得朴素有趣,在第二天上午或下午开会时,我是大会主持人之一,就请远清兄坐在主席台上,并请他专题报告了“古余官司”的全部情况。
虽然远清兄的广东普通话和我的湖北普通话一样让人听来颇吃力,但“古余官司”的当事人之一来报告实情,是这次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亮点之一。也是听了远清兄的据实报告,我对文章之外的余秋雨更多了一层了解。回到成都,我还专门买了一本远清兄没有送给我的他写的《庭外“审判”余秋雨》。
不仅《庭外“审判”余秋雨》是我怀着对远清兄的敬意专门购读的,我还从书店先后购买了远清兄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当代诗论50家》以及去年二月刚出版的《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我甚至还用在台湾赚得的稿费批量购书时,特意开列书目托友人代买了一本价格昂贵的台湾版的繁体字本《古远清文艺争鸣集》。
不仅仅是远清兄的大著,他发表在大报大刊或小报小刊上的不少文章,我都会找来认真拜读。今年春季,远清写他在台湾访学时的一组情趣盎然的系列小品文,我就从头至尾保存了剪报。
说句心里话,我这三十年来,不是在出版社专门读书稿就是在大学批量地读研究教学的文字材料,我对文化同行的友人的最大致敬就是读他们的著述了。可以说,远清兄的所有著述,我基本都拜读过,而且还相当认真。他刚在《新文学史料》上分析张爱玲《秧歌》等作品的一篇文章,我像钻研教材一样地通读了两三遍,远清兄考辨的水平,让我大开眼界。远清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这本书中的不少章节我都打了红色的勾勾,表明了我很佩服这些章节。在大学带研究生后,我甚至想如果能逃脱死板的学院派僵死的论文选题制度,我觉得让我的研究生三年就研究“古远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或许更可以有新见识的。
上面说到在呼和浩特时,古夫人说我住在他们家的事,也成了虽遥远却亲切无比的回忆。
应该是一九八七年的秋天,上个“朝代”的我一家人到了武汉。原来允诺来迎接我们的熟人说是临时有事,没有来。远清兄得知情况后,邀我们住进了他的家。印象中远清夫人的祖母完全听不懂武汉话,他的夫人忙着上班,全家的市场采购就由远清兄承担。因为他是教书的,不上课就可以在家里。远清兄在家里不是读就是写,读写累了,就提个菜篮子去采购食物,一点儿也看不出他有什么烦难,反倒是一副很轻松的样子。
这次武汉之行,我也记不太真切了。只记得住在远清兄客厅里,他临时搭了一个宽床让我们睡觉。我们住了几天,就又去江浙等地转了一圈才返回成都。武汉,是我故乡的省会,我利用职业之便,为湖北几所大学的老师出版著述,这在当时是很管用的,出了书就可以提升副教授、教授。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竟一直没有向远清兄约稿。一九九〇年之前,我们出版界的像我这样的编辑,手中权力还比较大,那时至少我是不搞让作者自费出书的,反之出了书后的稿费也不低。
现在,远清兄是声名远播了。然而,他还是那么朴素、自然,还是那么勤奋。上半年读过远清兄一篇散文,说在职的他从前的同行劝远清兄不要跟他们争“权威期刊”的地盘。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远清兄的研究就是他的生命之真切显现。为名为利,从来就不是远清兄的作派,更别说退休以后的写作了。
七十岁的远清兄啊,请接受一个快满六十岁的同行老弟的祝福吧!
祝福远清兄健康快乐,如果老兄再去敦煌,我仍然愿意陪他前往沙漠疯走:老兄如再有新著问世,发个手机信息给我,告诉我所出新书的书名就可以了,我会立即购来认真拜读,兄的书对我是很好的读物,我永远是远清兄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