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雅风流的潘参议文奎与大学士黄淮


       潘文奎(1367—?),字景昭,号渔庄,永嘉昆阳村人。国子生,治书,年三十岁,浙江丙子(1396)乡试第五十四名,会试第三十四名。潘文奎与黄淮为同榜举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建文四年(1402),时任鸿胪寺行人的潘文奎受建文帝之命出使朝鲜,“赐王冕服”。黄淮赠诗《送潘行人使朝鲜》:

 

朝鲜职贡礼弥恭,圣主怀柔宠更隆。

冠服九章云锦烂,天书五色紫泥封。

星搓影动榑桑晓,玉节光摇翰海风。

竹帛行将修盛典,芳名终古耀无穷。

 

     “三月甲申朔,上赠衣一袭与潘文奎,不受。文奎但至阕陈谢而已。”“丁亥,使臣潘文奎还。文奎温雅风流,清不近货,唯求诗卷,文奎爱妓淑淑,与率行境内,至兴义,遣还。”可见,具有儒者风范的潘文奎“唯求诗卷”,给朝鲜上层社会留下极好印象,开启了两国使节文学之先河。王直《愚庄诗序》称:“潘君,永嘉人,其始由进士为行人,久之,用荐举为司直郎,又升汉阳府同知。”潘文奎在任汉阳府别驾之时,与太守王静及教谕赵弼为同僚,交游唱和。赵弼在《效颦集•愚庄先生传》中称“南平赵弼尝叨先生治下,故述其存殁之事,用垂不朽云”,可见二人交往甚厚。赵弼仿《剪灯新话》而作《效颦集》,潘文奎为之序。《燕山君日记》“甲子十年”(1504)记载:“四月壬戌,传曰:《剪灯新话》、《剪灯余话》、《效颦集》、《娇红记》、《西厢记》等,令谢恩使贸来。” 众所周知,《效颦集》是一部充满说教、具有鲜明史学意识的小说,燕山君御批采购该书,与潘文奎在朝鲜的影响不无关系。
      明初中朝文化交流为《剪灯新话》的朝鲜传播提供了契机,而赵羾、李昌祺、潘文奎等均为永、宣年间的重要的朝臣和礼部要员,他们对《剪灯新话》的褒扬,必然会影响到朝鲜使节的书籍采购。因此,《剪灯新话》极有可能在永、宣年间就已传入朝鲜。

      永乐庚寅(1410),许州知州潘文奎以事当降,近臣有荐其文学者,即擢春坊左司直郎;当时黄淮任右春坊大学士,此近臣推荐可能就是黄淮。宣德元年(1426)升汉阳府同知。临行,黄淮赠诗《送潘贰守之任汉阳》。

      诗序:余友潘君景昭,由春坊左司直郎擢授汉阳府同知。饯别之次,率成短歌一章,以道离合之怀云耳。

昔我游县庠,君亦在郡学。相见或相欢,交情尚疏略。我方抽毫集凤池,君当荐鹗来京师。官舍相逢如梦寐,

笑谈荦荦开襟期。多君雅量豁沧海,羡君才思春云霭。作诗缀文不苟成,咀嚼英华耀芒采。一朝射策登高科,

矫如渥水腾良驹。霜蹄历块虽暂蹶,俄复奋迅登云衢。春宫峨峨天咫尺,日侍储皇职司直。我适与君同为官,

勠力相期效忠赤。君今超擢佐汉阳,锦袍乌帽生辉光。匆匆分袂在朝夕,使我感叹增忧伤。圣明天子念民瘼,

郡县官僚慎所托。抚字先须达下情,守法惟应循榘矱。车前屏星存旧像,匣里龙泉剑芒锷。要令阖境尽讴歌,

但使中心无愧怍。酌君酒,送君行,都亭杨柳舒春晴。郎官湖上春水发,鹦鹉洲边青草生。狂歌忽忆李太白,

吊古空怀祢正平。征途慎勿枉舟楫,郡中父老遥相迎。愿言黾勉树嘉绩,伫看报政趋承明。他日行书循吏传,

竹帛万古垂清名(见黄永陵编黄淮文集20页)

       潘文奎在汉阳任上不负期望,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任满擢为福建布政司参议。不久七次参加编制国史宣德二年秋八月,黄淮病退,潘文奎撰《送少保黄公赐告还归序》送行。宣德五年(1430)他64岁时衣锦还乡。临行,杨荣赠诗《送潘参议归永嘉诗序》、杨士奇赠诗《送潘景昭致士归永嘉》、

金实赠诗《送潘景昭大参致政还永嘉兼简少保黄先生潘教授民止胡中书宗》,金幼孜赠诗同年《赠潘参议文奎二首》。

《赠潘参议文奎二首》  金幼孜

 

国史修成宠渥优,故人拜命遂归休。每惭秉笔陪清论,久念同朝事校勘。

行李光华冲赐橐,图书萧散载扁舟。极知别后难相即,却为尊前一少留。

 

闻君南去赋归欤,雁荡山前有故庐。泉石自堪供啸傲,烟霞应得侣樵渔。

岂无野老论心事,亦有儿童候起居。问讯故人黄少保,年来生计总何如?

        潘文奎存诗《东瓯诗续集》和《东瓯诗存》录用10首。《秋月歌》、《赵尚睦山水》、《元宵观灯应制》、《雪航为赵教谕题》、《雪窝为苗修撰题》、《送孙登吉下第》、《赠潘检讨归任温郡博》、《梅花》、《尚睦墨竹》、《鸂鶒图》;加上《九真山 》、《龙霓山十胜》、《临清楼》诗共13首。《临清楼 》诗:

 

万顷沧涛百尺楼,天光云影镜中浮。

半空环佩鸣霄汉,六曲阑干近斗牛。

吟啸景宜先得月,登临顿觉早知秋。

兴来纵目烟波外,无数闲情落钓舟。

 

       九真山史称“江汉之祖龙,汉阳之镇山”。她一路沧桑的从远古走来,如今不仅拥有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而且拥有一座省级现代化影视城。早在明代,九真山便是文人墨客雅集、达官贵人消夏的胜地,明宣德汉阳府同知潘文奎有诗《九真山》为证:

 

潜峰削翠高插天,岧峣观阙临层巅。

藤萝络石紫芝秀,琼琚玉佩飞群仙①。

烟霞缥渺接平旷,香火万年为楚望。

霓旌几度空中回,笙鹤泠泠九霄上。

凭高极览思莫穷,袭人香气霁空濛。

酒酣耳热霄壤窄,恍疑置我神仙宫。

 ①琼琚:华美的佩玉。

       今天,九真山更是人们登高望远、修身疗养的佳处。也许比之明代潘文奎在《九真山 》诗中所言,更加愉悦,更加心旷神怡,飘飘如仙 。

《龙霓山十胜》 有引                   明﹒本府知府 潘文奎

 

  戴金山自九真中麓发源,迄逦三十余峰,至是三峰突起,二峰端严如釜,一峰拔秀如疘。左引阳岵、玉疘、考老诸山,至马鞍山而止;右延卓望、伏狮、渡鸭港俗呼野猪(巷)①〔港〕,作蔚武一带山,至三台、天子山止,与马鞍相蜿蜒,而张大渡乃其襟喉,次及官赛、平塘、女郎山,皆其关(健)②〔楗〕云。系以十绝。

 

  其一  鼎立丛峰屹汉西,一峰秀拔两峰齐。山烟弄翠时兼紫,晓色遥看类采霓③。

  其二  嵯峨降势启平原,四塞中通绕巨垣。果是舆图多体则④,开如堂奥阖如门。

  其三  有山削玉出云隈,形肖乌纱体样裁。未画之前先有此,两仪合则信无猜⑤。

  其四  地道流形弛复张,偶成屏九正而方。不移尺寸当庭户,神物由来若我将。

  其五  涧底悠然润泽通,无盈无竭四时同。辘轳丛汲无虚 ,亢旱之时始见功。

  其六  翠屏之下列横琴,出麓升岑合浅深。时有松风传响到,宛然玉轸发清音⑥。

  其七  山耸峨冠已见奇,松花斜插倚云垂。闲来移步时相对,引首朝天俨若斯。

  其八  石级凌虚倚峻峰,扶云直上怯重重。山灵预为人修凿,欲衬芒鞋寄卓踪。

  其九  逶迤百折出溪(千)⑦〔干〕,品列员峰等玉环。细向舆图看结构,如移台斗下人间。

  其十  天开屏障镇方隅,石出峰头色粹如。周匝民庐三百户,借山名色表乡闾。

    注:①巷,疑为“港”之误。

  ②健:为“楗”之误。关、楗:皆为用来关门的门闩。《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又,《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③采:通“彩”。

  ④舆图:此指疆土。

  ⑤两仪:天地。

  ⑥玉轸:代指精美的琴瑟类乐器。

  ⑦千:当为“干”之误。干,岸。

《霞岗李氏谱序》 潘文奎 撰

  谱牒之作所以叙世系明尊卑,别亲疏疏也古者掌于史官自史局,废士大夫家自为谱皆据实而书不敢强其所不,知以为知盖慎之也夫祖以一人始子孙历,世至千百世愈远愈疏苟元谱以识之何以知此为,本本所由出彼为支支所由分尽夫,尊尊亲亲之道哉。李氏伯安甫灼见于此惓,惓以修辑为务断自于十四公自闽赤,岸徙永嘉楠溪之霞岗,为始祖旧谱毁于兵燹无所稽考惟有其,家世自十一世知,镇公以下可考而修书之伯安深以遗缺,为恨竟赍志以终至永。乐戊子岁乡之贫者,取蕨根为食偶值朱山五世祖墓,前志石劖而出之志载世。系子孙名迹甚详伯安之季,子守仁悼先志。之未遂爰取旧所缺,者而追补之是必李氏之先人知后嗣之当兴。

 

  故假斯人以发其秘使其,后世子孙知所自出也不,然何为志埋经二百,年之久而一旦出之易耶今伯安之季,子守仁以书经。领乡荐行将发轫,仕途所以大其门闾者其在(菲)乎矧又能善承先志,重修是谱于残缺之后使其先,君子有只夙昔。所缺恨者当亦快然于地下,矣吁李氏子孙观是谱知。成之之难亦思,谜之之不易相与。维持其无穷,使历世虽远民名登于斯者生,有恤死有吊不至,于途人视之则,谱不徒作矣是为叙。

 

  岁宣德五年四月望日,邑人潘文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