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经济逻辑


  

  虽然“被精神病”4年多,还被强制服药,但徐武的生命还在,状态也还好。在好友的陪同下,他纵贯武广线,出现在南方电视台准备接受采访,结果被来自故乡武汉的便衣警察强行带走。没有人知道此后的徐武,又被以“精神病人”的名义关进了哪一座楼宇,不过,8天的自由时光里发生的诸多事实再一次表明,徐武的硬骨头没有缺钙,他仍然算得上是一条汉子。

  徐武案,仍然在发酵。虽然徐武还没有殒命,但很多人都在将他与“孙志刚”这个名字相提并论。法律专家希望借力徐武案,破冰相关的法律障碍,堵住中国精神病强制收治的制度性漏洞;公众则希望通过徐武案,了解精神病人的划定范围和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以案说法,规避个人日后可能“被精神病”后带来的巨大的潜在风险。

  有关徐武案表现出来的法律界限和精神医学方面的评论,已经很多,本文不再展开。本文的着力点,试图透过徐武案,来解读一种经济逻辑。

  徐武案沉疴四年,徐武父母日日寝食难安、奔走呼号,但当地政府就是引而不发,相关职权部门竟然还以“第一,不到北京上访;第二,不说对社会有危害的话”这样的交换条件,才能“想办法让分局和医院把他(徐武)放出来”。除了抓回“外逃”的徐武,有媒体报道称,徐武父母也已被武钢带走。与此同时,在全国媒体集中关注徐武案的当下,包括著名评论人刘洪波在内的武汉媒体人,却鲜有声响。事实上,我们从不怀疑武汉同行们的良知和敏锐,反而能够理解他们的愤怒、无奈与苦涩。除了武钢发言人白方的“温泉门”,我们获知武钢的确在透过自己的势力,“提醒”徐武案知情人士不要接触记者。

  徐武案到底有哪些不能示人的隐情存在?徐武到底是罪犯,还是精神病人;如果是罪犯,他违法的证据是什么;如果是精神病人,为何是公安机关前去广州抓人?给徐武以包括出来说话的人身自由,天真的会塌下来吗?

  以观察者的角度看过去,在徐武案中,集中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当地政府的不作为和公安机关的乱作为;第二,徐案利益相关方对新闻媒体采访权的恣意控制。而政府和法制机关通过勤勉工作体现出来的公正和可靠,新闻媒体通过及时报道体现出来的自由度,恰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

  在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交易的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若想发展比制造业更为高端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业,没有公正、勤勉和可靠的行政、法治保障,没有足够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力发展服务业就将是一句空话。

  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是具有长远价值的。我们认为,优良的制度——政府勤勉尽责、依法治国、保证新闻报道的自由——将保证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取得大的发展,而在金融业发达的情况下,资产的流动性才能快速提高,资产(也包括劳动力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自身价值,才能持续得以提升。从这个逻辑上,或许我们就能够理解如下的事实:为什么印度的金融证券行业,比中国发达得多;又为什么美国的一些基金会和机构投资者,近年来对印度投资的热情普遍高于对中国的投资热情。

  一个连与自己员工发生普通的人事纠纷都不愿交待清楚的公司,我们如何相信它所披露的年报真实可信?而这一点,恰恰是绝大多数在当地政府卵翼下生存的中国上市公司的一大通病。进一步说,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问题百出的根源之一。

  这些年,武汉携“中部崛起”的政策之利,大力发展经济,大搞城市建设。然而,伴随越来越多政府形象工程出现的,还有这座城市偶尔就爆出的警察打人事件,经济适用房抽签“六连号”造假案,令人疑窦丛生的“东星航空案”。今天,又增加了徐武一案。事实上,无论建造多少形象工程,于社会,不过是官员政绩簿上的一行数字;于公众,不过是些许谈资。一座城市,如果继续把钱大把地投入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中去,却忽略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建设这种内在的“软实力”,那么带着“内伤”去发展服务业,并希望就此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难上加难。

  在中国,有多少城市,正在和武汉一道并肩行走?有多少掌握着海量公共资源的政府官员,能透过徐武案读懂中国?读懂了,该怎样痛下决心,身体力行?我们对这些问题很关心,因为这将决定着还会有多少座城市,在多年以后依旧狂奔在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