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次中心城市芜湖发展瓶颈和措施选择


  ——把芜湖打造成长江干流第五大都市的瓶颈问题研究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首次定位合肥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并首次提升了芜湖的位置,将其定位为全省次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生产总值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接近于主中心城市并明显超过区域内其它城市的较大城市。芜湖建设次中心的瓶径: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均科技费用(元/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市汽化率(%)、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人均邮电业务费(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和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等指标上比较,协调发展和辐射水平低;经济实力欠强,GDP水平较低。未来发展,一是强化“双核心”城市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实现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广泛聚集各类要素,完善产业承接平台、强化支撑条件、创造优美生态环境,担当起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的重任。

  二是聚焦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升合滁芜信息家电产业带,建设芜湖节能环保和绿色照明产业基地、芜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芜湖大型铸锻件、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将芜湖光电及光伏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基地。将芜湖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与合肥物流圈、沿淮物流产业带形成安徽三大物流区域;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建设皖江金融中心;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高速发展的机遇,壮大一批服务外包企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以科博会等为平台,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会展城市;加大政策支持,规划和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芜湖动漫产业和文化影视基地。

  三是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高等航道、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整治长江等干支流航道,加快沿江等集装箱、煤炭和件杂货码头建设,到2015年,将芜湖打造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同时,依托高速铁路等,衔接公路、城市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